文博会北京展区展现“最美长城”

昨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馆)开幕。作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关键举措,本届文博会加快转型升级,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文化产业资源,着力提升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数字化水平,力争办出新特色、新亮点、新成效。本届文博会共设8个展馆,分别是文化产业综合展A馆和B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文旅融合·文化消费展、影视·出版·版权·游戏电竞展、非遗·老字号·工艺美术展、艺术·设计·国潮展、国际文化贸易展。线下展览内容将在云上文博会平台同步展示。

展出文化产品超过12万件

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5月23日至27日举行,共组织6015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海外展商线上线下参展;3万余名海外专业观众线上线下参会。展会将展出文化产品超过12万件,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

自2004年在深圳正式创办以来,文博会展会规模、观众数量、国际化程度等不断攀升,成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最美长城”空降文博会

15号馆内,北京展区占地1023平方米,展区主题为“科技赋能新文旅创意引领新生活”。该展区邀请130余家文化企业、园区和机构参与线上和线下展示。据悉,有530余件展品、19项互动体验亮相线下展馆。进入展厅的观众可以看到在巨幅高清显示屏上展现的“最美长城”。据介绍,这是采用4K无人机实景取材,结合数字电影级特效技术完成的场景。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自带流量属性是今年北京展区的一大特色。其中,首次来到深圳文博会现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艺术中心,以其“开放即顶流”的特殊“体质”,通过多种类型展陈,在文博会实现线上线下流量互转。

北京展区委托国家非遗传承人师亮精心创作“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叶画作品于现场展出。小小的银杏叶片上,绘制了三大文化设施从外观到内在的空间之美,方寸之间尽显神奇。数字版《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将北京画院八位艺术家联袂创作的27.4米丹青长卷,进行了数字转化。观众可通过屏幕一览大运河北京段横亘在“山”“海”之间的壮阔景象,及一河两岸新时代胜景。

科技手段“活化”文化遗产

在展览现场,北京展区在第一个互动展位设立了“旧书新知”专架,这里有1927年出版的《沉沦》、1930年出版的《寄小读者》、1933年出版的《朝花夕拾》《野草》、1934年出版的《边城》。

现场展示了300余种二十世纪80、90年代的旧书以及红色文献和新文学书籍40余种。其中,新中国成立初期群众日报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献》,1941年出版的曹禺创作的《北京人》等,非常珍贵。

据悉,AI与文创和文物保护结合以实例的方式展现在文博会北京展区中,以科技手段“活化”文化遗产,深化数字融合文旅产业。文并摄/本报记者张鑫

统筹/余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