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今年40岁,是个农村妇女,在电子厂打过工,当过服务员,做过销售员,工资一个月最多3000块。

然而,2017年一个转机的出现,让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她成为了村里的名人,2019年一整年,帮村里卖出了农副产品1200多万斤,赚了3400多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还被多个电视台受邀,上过央视分享经验,2020年她收入接近1000万。

她就是巧妇九妹,36岁创业,3年就创造了千万收入的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妹原名叫甘有琴,家中有6个孩子,她是最小的,大家都叫她“阿琴”。

一家八口人,全靠父母做农活养活,孩子太多,九妹一家人算得上是村里最穷的一户了。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九妹很早就帮着做活,挣点外快。

念学前班时,别人家的小孩蹲在门口玩鞭炮,九妹已经为鞭炮厂卷鞭炮,赚几毛钱,回家就交到父母手上。

她从没跟父母要过钱,她知道,父母留下来的钱是要给哥哥们盖房子、结婚用的,她没什么资格要求。

九妹出生后,家里依旧还没能分到田地,村里的人一见到九妹,都喊她“黑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平日里穿得邋里邋遢,矮小,又不太好看,但九妹很惜面子,不喜欢别人叫她“黑户”。

惹不起,躲得起,一见到生人,九妹马上躲起来,生怕别人见到她,家里一来客人,她第一个往屋里钻。

上学上到初中后,九妹原本想接着读职高,可家里实在没钱供她读书了,父母只好让孩子忍痛割爱,辍学打工。

1997年,九妹16岁,父母在她的兜里放了90块,给她当车费,这是父母第一次给她钱。

九妹拿着钱拖着行李袋,一个人从广西坐车来到广东东莞。

没有学历,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九妹只能到电子厂做工,每个月工资300块。

临走之前,父母跟九妹“约法三章”,每个月需要寄200块回家,不能少只能多,这些钱是攒着给三个哥哥用的。

剩下一百块,九妹基本只能满足吃喝,其他娱乐活动跟九妹沾不上边。

一个人在外头打工,孤独寂寞是常态,能够遇上一两个说得上话的,就算是万幸了。

就是在机缘巧合下,九妹认识了老乡九哥,两人曾是初中同学,但毕业后再也没联系,没想到两人却很默契地到同个地方打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快,两人开始谈恋爱,九妹做事勤快,九哥为人踏实,两人越谈越甜蜜,几乎没有吵过架。

后来,在酒精的“怂恿”下,九哥跟九妹求婚,厂友聚在一起,催着九妹赶快答应。

原本,在大家看来,这门婚事八九不离十,绝对能成,可到关键时候,九妹犹豫了。

虽然不嫌贫爱富,但九妹特别爱面子,别人巴不得往外走,她却往回嫁,村里人知道,指定笑话她。

九哥的老家非常偏僻,离县城有十几公里路,九妹的家相对好些,离县城只有几公里。

这些条件一考虑,在九妹心里,她这是“下嫁”,自然有些犹豫。

可最后终究抵不过九哥的甜言蜜语,两三句话就说得九妹耳根子软,九妹红着脸,答应了九哥的求婚。

不久后,两人领证结婚,生下了孩子小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两人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小孩,只好把孩子送回老家,让父母帮忙看管。

可没过几个月,九妹就后悔了,后悔把孩子送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8个月大时,她回老家看他,当时他裹着一件小棉袄,脸上已经被冻得通红。

见到这样,九妹哭得泣不成声,决定再也不跟孩子分开了,要把他带在身边。

回老家之前,九妹跟丈夫说,只是回去看看孩子,可没想到,一个人回去,回来却拖家带口。

为了照顾孩子,九妹一边背着孩子,一边干活,在流水线跑来跑去,绝不喊一句累。

一天下来,九妹已经满头大汗,肩上也被背带勒出了两大条红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幸好,小六乖巧,伏在妈妈后背一整天,不哭不闹,也不打扰她干活。

在东莞这几年,九妹在电子厂做工,也去过制衣厂、针织厂做女工。

后来,小六逐渐长大,哪哪都需要花钱,九妹觉得工厂工资太低,她就跑去当服务员。

打杂、洗碗、做卫生,全都是九妹要做的,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到晚上11点才下班。

忙活一个月,工资也只是比在工厂的时候多了几百块,最重要的是,九妹发现,自己没时间照顾小六了。

后来,九妹听说销售员赚钱,又跑去做销售,卖起了衣服。

销售员这一行,全靠嘴巴,嘴皮子功夫厉害,衣服卖得就多,工资也就高。

在制衣厂、针织厂干过,九妹对衣服的材质、款式非常了解,再加上九妹能说会道,衣服卖得很好,一直都是店里的销售冠军。

当时,九妹规划着,暂时先在这里卖衣服,攒到一笔钱后,她打算自己开一家服装店,自己当老板。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九妹终究没能实现这个愿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九哥突然被家里人通知,父亲病重马上回家。

一家三口匆匆忙忙收拾东西,连夜坐车回到老家。

九哥背着父亲上县城看医生,来来回回折腾了几个月,父亲的病情终于有些好转。

虽然好转,但下地干活,父亲是想都别想了,只能卧床休息。

父亲倒下之后,九哥就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家里里里外外离不开他。

无奈之下,九哥和九妹决定,不回去东莞了,就留在老家生活吧。

九哥的老家在苏屋塘村,那里基本是个空心村,只有老人、小孩留守,老人们聚在某一家门口,一聊就是一整天,啥事都不用做。

九哥九妹作为这里少有的年轻人,自然就成为了他们的话题。

九妹在成为“九妹”之前,一直都被叫“阿琴”,可在他们口中,“阿琴”就“消失”了,变成了“九哥他婆娘”“六儿他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村里有个不成文的习俗,女人结了婚后,是没有名字的,都是以夫家的姓来冠名,“九妹”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九妹为人比较随和,也就默认了这个名字,对她来说,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最让她实在受不了的是,村里老人的各种过分举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妹生小六时难产,剖腹产生下的小六,花了很长时间一点点恢复身子,干活不比以前快。

再加上本身就矮小,所以村里的老人总说她干活偷懒。

身子骨弱,怀第二胎就比较难,但当时的农村鼓励多生,村里的老人看九妹只生了一个娃,就冷言冷语地说:

“人家生十个八个,像鸡生蛋一样那么容易,你生一个都受不了。”

在他们眼里,九妹连一只鸡都不如,很长一段时间里,九妹一直被指指点点,但她什么都不能反驳。

她默默吞下了这一切,扛起了家里一大半的活,除了照顾家人之外,她干起了搬运工,每天开着小卡车,把水果运到批发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慢慢地,手心都长满了茧子,厚厚一层,影响干活,九妹就拿小刀把它割掉,接着干活。

九哥就在山坡上,开辟家里的荒地,建了个小鱼塘,养鱼为生。

两口子就这么相互扶持,共同拉扯小六长大,照顾这个家,生活平淡如水。

在2017年到来之前,九妹已经36岁,从没想过自己的生活会因一个人的出现,来了个大转弯。

早在08年,九哥九妹回家那年,苏屋塘村出了个大学生,九哥的侄子张阳城以全县第5的成绩,考上天津一本学校。

张阳城毕业后,在传媒公司做艺人统筹,一步步做到了艺人总监,本来决定在天津安家落户,早已把户口迁到天津。

可没曾想,家人身体不好,他急需回家,他只好回到广西,做起了果商。

2017年,正是短视频爆发式发展时期,用户量直飙到2.4亿。

各大平台也特别豪气,花重金补贴短视频原创。

不可否认,短视频的风口来了。

张阳城看到朋友做短视频,做得有声有色,也想自己尝试看看。

“我是想用一二线城市的经验,来做六七八线地方的事。”

他找到了九妹,觉得九妹做饭好吃,笑起来亲和力十足,很适合出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妹根本不知道“短视频”是什么,本想拒绝,但碍于亲戚面子,她只好暂时应了下来。

在取账号名这关,大家却犯了难,原本想取“巧妇阿琴”,但觉得不够大气。

后来,九哥提议,就叫“巧妇九妹”,叫起来也朗朗上口,名字就这样敲定了。

张阳城出身传媒,所以拍视频很快就上手了,5月19号,发布了第一条视频。

由于设备问题,视频画面很模糊,而且镜头前的九妹没了平日的自然,讲话磕磕巴巴,非常放不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条视频5分多钟,拍了整整一个下午,肉蛋挞也做了五六遍,九妹的耐心全被消耗干净。

她甚至一度发脾气:“有什么用?影响我干活。”

视频当天一发布,点击量突破20万,九妹涨了200个粉丝,这让她特别激动,感觉自己被认可了。

可是,九妹搞起了新花样,村里老人的嘴巴又闲不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妹录视频时,需要讲普通话,但村里的人早就习惯讲方言。

当他们听到,九妹在田地里大声讲普通话时,都笑话她“北佬”,装北方人的意思。

路过拍摄地方,大家也装模作样地学九妹说:“大家好,我是九妹!”

九妹面子上挂不住,打起了退堂鼓,但九哥很相信侄子,毕竟人家是大学生,人家说这条路行得通,那肯定八九不离十,他劝说九妹一定要坚持下去。

张阳城也跟她担保,一定带着她赚钱。

在侄子和九哥的鼓励下,九妹每天坚持拍视频,拍自己的拿手菜,慢慢地,九妹逐渐放开了自己,在视频里也越发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靠着那真实的样子,九妹涨粉很快,有时候甚至一天就能涨一万多粉丝了。

拍起了视频之后,九妹平日里更加忙了,除了干农活,送水果,她还要构思视频内容,组织语言。

有一次,大家顶着烈日,在田地里拍了几个小时,九妹一直说不顺一句话,重拍了好几条。

九哥急得骂了九妹两句,九妹一委屈,当着大家的面哭了起来。

好在一切付出都没白费,一个月后,九妹很快拿到了原创,粉丝突破一百万。

6月6日,九妹收到平台寄来的粉丝一百万奖牌,激动地哭了。

从小到大,没拿过奖,没受过别人的肯定,这个奖牌对九妹来说,意义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九妹从没想过,她人生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有时候,九妹会拍一些日常生活,上山摘果子,给果树施肥,有些粉丝看到了,就私信她,能不能买点水果。

随着咨询的粉丝越来越多,九妹就开始筹备开网店,方便卖水果。

10月底,开始卖起皇帝柑,原先他们计划卖1万斤,结果预售一个礼拜,订单直飙到9万斤,完全超出他们备货量,吓得他们赶紧下架皇帝柑。

随着慢慢走红,九妹受到了很多电视台邀约,她也趁机开了眼界。

人生第一次坐飞机,看到第一场雪,吃到了第一顿自助餐,这些东西是九妹之前不敢想的。

更重要的是,九妹成功帮助家乡农民,解决了水果滞销问题。

九妹所在的农村,位置非常偏僻,坐大巴到灵山县,还要从钦州坐两个小时大巴,再走一段山路,才能到苏屋塘村。

位置偏僻,交通不方便,所以常年水果滞销,有了九妹直播,这个问题彻底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可以说,广西三分之一荔枝订单都来自九妹。

那一年,团队商量着开公司,公司几百号人,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东边日出,西边下雨,问题又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大家都争着抢着拍视频,短视频的红利逐渐被稀释,九妹视频的点击量下滑不少。

为了挽回流量,侄子建议,一天更三条视频,也就是说,九妹的工作量涨了三倍,除了照顾家人,早上、中午、晚上,她都得绞尽脑汁想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天,九妹既焦虑,身体也很疲惫,终于在2019年春节前,九妹再也扛不住了,她跟侄子提出,要退出团队,不干了。

“我不想做了,你们再找另外的人吧。我还是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走红之后,虽然赚到了钱,但九妹再也没能过上普通的生活。

为了维持形象,她也不敢参加同学聚会,生怕有人拍到她,说她不守本分,在外花天酒地。

平时太忙了,也没能及时跟朋友联系,曾经要好的姐妹渐渐走散了,这么一忙活,九妹发现既累,又孤独。

可是,九妹一想到,自己离开后,公司几百号人的生存,她又发愁了。

思考再三,她还是决定回去,继续拍视频,“想做普通人,可也做不得普通人,我得有责任,才能对得起这一群人”。

“我现在只能前进,没有退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九妹挑起了大梁,帮助家乡销售农副产品1200多万斤,共赚3400多万元。

2020年开始,九妹又做起了扶贫工作,真正帮助村里人搞发展。

她免费培训农民,教他们拍视频,帮他们拓展人生可能性。

学员大部分是农村妇女,九妹带着她们,在田地里乱逛,一边走一边指导她们,联系现实构思视频内容。

“站在鱼塘旁边,会想到去钓鱼,钓鱼要做什么?就是找鱼竿、拿饲料,把这些拍下来,再拍怎么把鱼钓上来,脑袋里就有剧本啦。”

九妹还为农村妇女提供了兼职岗位,请村里四五十岁的妇女来帮忙打包发货。

她们忙完家务活,下午过来干,做到傍晚回家做饭,一天70块。

有时候,比较忙,活也比较累人,九妹甚至开出了一天150块的薪水。

靠着九妹,村里人的生活越过越好,年轻人也陆陆续续回乡创业,死气沉沉的村子一下变得热闹起来。

“家里的经济发展好了,年轻人可以回到家乡,不要让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里。”这是九妹最骄傲的事情。

其实,最重要的是,九妹终于在村里找回了自己,找回了“阿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一见到她,都会夸她,“阿琴现在厉害了”“阿琴不得了了”。

婆婆逢人就说,“这是我儿媳妇啦。”

对于九妹,她更喜欢“阿琴”这个名字,别人叫她“阿琴”,就像儿时家人在唤她,她只觉得亲切、熟悉。

如今,九妹很享受这种生活,热衷于帮助别人,只要是能帮到别人的,她都会抢着去做。

就像有句话说的:“生命是一团纯净的火焰,我们依靠着内心看不见的太阳而生存,拼命到太阳突破我们身体,落在大家头顶上,照亮别人。”

或许,九妹就是苏屋塘村的太阳,拼命地发热,拼命地照亮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