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人生》中有这么一段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年轻时。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
每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两进H为,可能就是李一男人生道路上的紧要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一男

凭借自身过人的才智,李一男曾在H为生死存亡之际,带其走向辉煌。

但站在人生的岔道口,李一男又两次出走H为。

作为旁观者,谁也没有资格指责李一男走错了。

但这两步,又确确实实影响到他后来的整个人生。

这个天之骄子、科技宠儿,在离开那个成就他的平台后,失去了曾经耀眼的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一男,197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

他天资聪颖,智商惊人,从小便是大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1985年,李一男15岁,恰逢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开办第一届少年班。

少年班旨在从娃娃抓起,培养高科技人才。

选录标准是:

智商在130左右、德智体全面发展、年龄在15周岁以下的初高中在校学生。

通过层层选拔,李一男凭借过人智商成功入选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直接从初中跳入大学。

而全校,和他一样的天才少年,仅仅只有23人。

华中科技大学对少年班极为重视,少年班实行“导师制”。

学校从相关院系挑选一批优秀教师当“导师”,专门辅导这些“天才少年”学习。

生活上,对他们也格外照顾。

少年班的23名学生与博士生同住一楼,每两人一间寝室,有任何要求学校都会尽量满足。

这么细心周到的安排,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一心要把他们培养成国家“杰出人才”。

少年班的这些学生顶着年少成名的光环,不仅成为父母的骄傲,更是众多学生学习追逐的榜样。

在如此耀眼的光环中成长,李一男没有迷失;

他反而扎扎实实学习,为后来科研上的斐然成绩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一男)

1992年,正在读研二的李一男被导师宋文芝引荐到H为实习。

彼时的H为,还是一个成立仅仅五年的民营企业,主要业务是代销香港某公司生产的HAX交换机。

因为是代销,没有核心技术,公司的市场份额被同类型的企业挤占,自身生存举步维艰。

意识到危机的任正非,决定自主研发产品,对公司进行转型升级。

然而,当时的H为,虽有员工上百号,真正懂研发的却不多。

求贤若渴的任正非,伸出两只手,一手在深圳工厂挖人,一手进入高校谋合作。

就这样,22 岁的李一男,正式进入任正非的视野。

初入公司,李一男便展现出惊人的天赋。

他不仅做事认真,还特别热衷技术研发。

或许是预感到这个年轻人可能会改变H为,任正非不顾李一男实习生的身份,让他挑起大梁,主持研发一个新项目。

任正非挑选公司当时最顶尖的技术人员,为李一男搭建起整个研发团队;

还拿出20万美元,购买国外先进设备,支持李一男的技术研发。

然而,就在设备历经重重波折通关入厂时,行业却更新了相关标准,这批设备还没面世就直接变成废品。

这次失败把李一男推到了风口浪尖,但任正非却力排众议,把所有责任扛了下来。

1993年6月,23岁的李一男研究生毕业。

他结束实习生涯,成为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入职华为的第3天,李一男升为工程师;
半年后,又升为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
27岁,成为最年轻的副总裁。

当然,这些耀眼的头衔都是李一男用实打实的成绩换来的。

他带领团队研发出国内首个数字程控交换机 C&C08,为公司斩获13亿元订单。

他还研发出GSM通信技术,让公司营收从每年的4.1亿元狂增到200 亿,奠定了公司品牌在世界移动通信领域的霸主地位。

最风光时,李一男被外界称为“H为太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一男)

《任正非传》一书的作者曾经透露,任正非私下认李一男作“干儿子”。

而且内部人都心照不宣地认定他将是公司的接班人。

李一男确实是个技术天才,但他智商高,情商低,也被大众非议。

给下属训话时,他总是低头不看人,自顾自地说话,并且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项目能完成吗?能完成?好,去吧;
完不成?那你走人吧。

这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手段,导致李一男的团队极不稳定。

为了锻炼他的管理能力,把他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

1998年,任正非把28岁的李一男从研发部调到市场部。

让从事技术的人做市场,李一男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打压和放逐。

为此,他郁郁不得志,也渐渐和公司离心。

2000年,全球IT泡沫破灭,电信业进入寒冬,公司面临严峻挑战。

为此,任正非写下文章《H为的冬天》。

一时间,公司上下风声鹤唳。

为帮助公司度过寒冬,任正非鼓励内部员工外出创业,代理公司产品,为上下游产业链拓展更多空间。

但有一条,所有离职员工都不得从事核心产品研发项目。

此时,正值而立之年的李一男觉得,自立山头的时机成熟了,便向公司提出离职创业申请。

任正非同意了李一男的申请,并表示:

你们开始创业时,只要不伤害公司,我们是支持和理解的。

像他加入公司时那样,李一男离去时,任正非带着公司所有总监级别以上的干部,为他举行盛大的“欢送仪式”,地点在深圳五洲宾馆。

也是在这一年,李一男用他手中的股权,兑换了价值 1000万的设备,成立自己的科技公司。

有人说,从这一年起,李一男的事业开始走低。

李一男却说,这家公司才是自己人生的起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一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一男到底是个技术天才。

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年收入就达到 1.47亿元。
2002年底,达到4.6亿。
2003年底,更是达到10多个亿,发展速度惊人。

但作为H为的分销代理,做得再好,最后还是为H为做嫁衣。

深感不快的李一男决定另起炉灶,研发属于自己的全IP通信产品。

并将出走时,和H为签订的“只能作代理商,不涉及核心产品研发”的协议抛诸脑后。

不久,李一男多方筹备资金,准备将自己的公司做大做强。

顶着诸多光环的李一男,很快受到资本追捧,吸纳到数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有资本进入的李一男财大气粗,开始从老东家挖人才抢客户,并筹划去纳斯达克上市。

2004年,收购钧天科技,创始人是H为前副总裁黄耀旭,也是李一男华科的校友。

J天科技当时是H为数据传输方面的技术支撑。

所以,当擅长研发程控交换机的李一男与擅长做数据传输的黄耀旭强强联合,这无疑动摇了任正非的根基,触动了H为最大的利润来源。

就在任正非陷入外患,与美国思科正面刚的时候,李一男开始全力研发新一代通讯设备。

DSLAM就是当时研发的明星产品,这项技术也足足领先全行业半年时间以上。

一时间,李一男的公司产品红遍大江南北。

打入超过 10 个国家,在国内有34个办事处,是19个分公司的电信设备供应商,也因此被业内人士誉为“小H为”。

底线不断被突破,任正非忍不下去了。

在处理完思科这个外患之后,他开始解决内忧。

他在成立专门的部门,并且亲自督办,研究打击李一男公司的策略。

市场上,但凡李一男参与竞标的项目,任正非都低报价阻拦,甚至直接零价格送设备。

人才方面,任正非釜底抽薪,高薪挖走李一男深圳研发中心整个小组。

随着任正非开始收复市场,李一男势头趋缓并陷入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一男)

李一男策划上市,以扭转严峻形势。

但就在上市前的审核评估阶段,出现多封匿名邮件。

举报李一男公司数据造假,他的上市计划无奈落空。

2005年9月,任正非又出重拳,以李一男侵犯其知识产权为由,将其告上F庭。

一系列打击之下,公司短期内上市无望,军心不稳,业务停滞,内控混乱,研发拖拉……

敏锐的风险投资商开始陆续撤资。

明里暗里,各种隐患纷纷出现。

李一男决定卖掉公司,可现存的知识产权纠纷,却让很多公司望而却步。

最终,2006年,H为以17亿元的价格收购李一男的公司。

但收购协议中有一条这样的要求:李一男要回H为工作两年。

就这样,李一男离开H为后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李一男也二进H为,成为任正非的副手。

这一次,李一男的职位是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裁,虽是副总裁的身份,却没了实权。

他再也不是昔日任正非的“干儿子”,H为的“太子”。

回归后,李一男虽然身在曹营,但内心早已和曹营离心离德。

多年来的争斗,也让李一男与任正非之间的信任和情分灰飞烟灭。

两年期满,李一男再无留恋。

二次出走,开始了自己宛如走马灯般的“流浪之旅”。

2008年10月,李一男接受李彦宏邀请,双方开始合作。

任职期间,先后主导了下一代搜索技术“阿拉丁”、“框”技术和凤巢等项目的开发,一时间又风光再现。

但2010年1月,双方互相赞美,体面分手。

真正离职的原因,外人却不得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一男<右>和李彦宏)

随后,李一男加盟中国Y动旗下的综合信息服务门户。

任职期间,他所负责的12580火爆一时,号称语音界的GOOGLE;

打个电话就可以问路、订酒店、订机票,用户量翻了一倍。

2011年7月,又是一年半之后,李一男离开12580。

并在一个月后以合伙人身份加盟另一家公司,专注于无线通信和互联网等领域的投资。

短短四年,李一男在网络头部公司里来了又去。

前往时万众期待,离开时黯然退场。

李一男也由此从一个一心研发技术的纯粹理工男,变成投身金钱游戏的资本新贵。

2015年4月,李一男宣布再次创业,“全身心投入”智能出行领域,创办公司并担任CEO。

在首场发布会上,公司产品登陆某平台众筹,5分钟内筹资额破500万,迅速达成项目目标。

15天众筹7200万元,创下国内权益类众筹项目中募集最快、金额最大的纪录。

终于,李一男在离开任正非之后,又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

然而,就在他准备大展身手、创造新的奇迹时,却意外等来了法院的传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涉嫌证券内幕交易,李一男在深圳机场被带走。

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处罚金750万元。

指控称,李一男多次使用妹夫和母亲的证券账户全仓买入某公司65.7042万股,买入金额1148.55万元。

而李一男妹妹在浏览了李一男的交易记录后,也用自有资金500万元跟单买入。

最终,李一男获利439万余元,其妹获利236万余元。

2017年12月,47岁的李一男出狱。

尽管拥有公司近一半的持股权,但因为背负“黑历史”,已无法再担任公司的 CEO。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一男<中>)

再反观整个电动车领域,与李一男入局时相比,新能源汽车赛道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无论是传统车企的加速转型,还是跨界造车的几大互联网巨头,都企图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分一杯羹。

而既没有传统车企的基因,又缺乏互联网巨头的背书,李一男的造车之路更显举步维艰。

回过头来,再看看曾经的老东家H为。

在电信设备领域,位居世界第一;在网络设备领域,市场份额也是世界第一。

整个H为品牌,已成为国民的信仰,在国人心中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翻手搞科研,覆手能赚钱,李一男的能力绝对不可忽视。

但对于这一手好牌的运气沉浮,不知道曾身为“H为太子”的他作何感想?

李一男的故事,让我想到了科学家牛顿说过的一句话: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很多商业奇才之所以能成功,除了自身过硬的能力,更是因为他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有了平台的加持,个人的能力才得以发挥到极致。

然而,往往是这个时候,许多人最容易被荣耀、光环扰乱了心,迷离了眼。

只看得见自己的飞升,却忘记了脚底的托举。

此时,最基本的清醒就是看清自己,这也是一个人能持久成功的底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一男)

我们看的是商界奇才的故事,领悟的是他们的人生。

但延伸到生活中,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普通人的缩影呢?

世界上的牛人千千万,成功的道路也有无数条。

我们不能评判别人选择的对错,也体会不到别人当时当下的心境。

最自由的,也不过是在远处观望时,以局外人的身份,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慨。

感慨没有对错。

也许我们认为对的路,当事人根本不屑,不亲自尝试一次,对他们来说才是遗憾。

也许我们认为错的路,他们偏偏因为尝试过,人生的意义又加深了一层。

毕竟有句话叫作,经历就是财富。

对于李一男的人生,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