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初夏 南宋 · 范成大

晴丝千尺挽韶光,百舌无声燕子忙。

永日屋头槐影暗,微风扇里麦花香。

“晴丝千尺挽韶光”这一句,用“晴丝”象征初夏时节天空中飘扬的虫类吐出的丝,同时用“千尺”来形容其长度,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初夏的自然景象,还寓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的“韶光”即指美好的时光,诗人似乎在感叹初夏的美好时光如同晴丝一般,虽然美丽但难以挽留。

“百舌无声燕子忙”这一句,则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初夏时节的宁静与生机。百舌鸟是一种鸣声反复的鸟,但在初夏时节却不再鸣叫,取而代之的是忙碌的燕子。这里的“无声”与“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初夏时节的宁静与生机。

“永日屋头槐影暗”这一句,描绘了初夏时节,日照时间逐渐增长,屋子周围的槐树投下深深的阴影。这里的“永日”即指夏日漫长的白昼,而“槐影暗”则形象地描绘了阳光与树影交织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

“微风扇里麦花香”这一句,则通过嗅觉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初夏田园生活的美好。微风吹过,带来了麦田中麦花的香气,这种香气不仅让人感到愉悦,还让人对即将到来的丰收充满期待。

整首诗通过描绘初夏时节的自然景象和田园生活,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同时,诗中的“晴丝”、“百舌”、“槐影”、“麦花香”等意象,也构成了一幅生动而美丽的初夏画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初夏三绝呈游子明王仲显 其一 南宋 · 范成大

东君不解惜芳菲,料峭寒中一梦非。

剪尽牡丹梅子绽,何须风雨送春归。

“东君不解惜芳菲,料峭寒中一梦非。”这里的“东君”通常指的是太阳或春天之神,诗人似乎在抱怨春天的离去,认为它并不懂得珍惜那些盛开的花朵(“芳菲”)。“料峭寒中一梦非”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离去的惋惜,认为春天的离去就像是一场梦,而此刻的料峭寒意更是让诗人感到春天的逝去已经成为现实。

“剪尽牡丹梅子绽,何须风雨送春归。”诗人观察到,虽然牡丹花已经凋谢(被“剪尽”),但梅子却开始绽放,这象征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开始。诗人进一步指出,既然梅子已经绽放,标志着新的季节已经来临,那么又何必需要风雨来送别春天呢?这里的“何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接受和顺应,也暗示了他对初夏时节的喜爱和期待。

整首诗通过描绘初夏时节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离去的惋惜和对初夏来临的期待。同时,诗中的“芳菲”、“梅子绽”等意象,也生动地描绘了初夏时节的自然美景,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初夏的气息和诗人的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初夏三绝呈游子明王仲显 其二 南宋 · 范成大

一帘芳树绿葱葱,蝴蝶飞来觅绮丛。

雪白荼蘼红宝相,尚携春色见薰风。

“一帘芳树绿葱葱,蝴蝶飞来觅绮丛。” 这两句诗开篇就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初夏画卷。一帘芳树绿意盎然,郁郁葱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寻找着它们钟爱的花朵。这里,“绿葱葱”和“蝴蝶飞来”都生动地描绘了初夏时节的自然景色,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雪白荼蘼红宝相,尚携春色见薰风。” 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色。雪白的荼蘼和红色的宝相花相互映衬,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它们依然携带着春天的气息,在初夏的微风中摇曳生姿。这里的“雪白”和“红宝相”不仅描绘了花的颜色,也传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留恋。同时,“尚携春色见薰风”也表达了诗人对初夏时节的喜爱,认为初夏虽然带有夏天的气息,但依然保留了春天的美好。

整首诗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初夏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让人仿佛置身于初夏的大自然之中,感受到了那份清新和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初夏三绝呈游子明王仲显 其三 南宋 · 范成大

送春迎夏未闻雷,日日斜风细雨来。

不是故人能裹饭,柴门虽设为谁开。

《七绝·初夏三绝呈游子明王仲显 其三》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初夏的天气状况以及诗人的情感状态,展现了初夏时节的独特氛围和诗人的心境。

“送春迎夏未闻雷,日日斜风细雨来。”这两句诗首先描述了初夏的天气状况。诗人提到,虽然春天已经离去,夏天已经到来,但是却没有听到雷声,这暗示着初夏的天气并不如盛夏那样炎热和狂放,而是充满了温和与细腻。接着,诗人又写到“日日斜风细雨来”,进一步强调了初夏天气的特点,即时常会有斜风细雨,使得这个季节充满了湿润和清新的气息。

“不是故人能裹饭,柴门虽设为谁开。”这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状态。诗人提到,如果不是故人来访,谁会愿意在这样的天气里前来拜访呢?即使柴门已经设好,但似乎也没有人来访。这里的“裹饭”是指带着食物来拜访,而“柴门”则是指简陋的木门,这里用来代指诗人的居所。通过这两句诗,诗人表达了一种孤独和寂寞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故人的思念和对友情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