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趁俄国内乱占领海参崴沿岸

民国以前,东北根本无舰队可言。北部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三大河流被沙俄所控制,任其肆意航行。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四处兴起的白匪军和苏俄红军打得不可开交。1918年12月,吉林、黑龙江两省提出为加强江防,请求北京政府调拨“浅水兵轮”,筹建江防舰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江上4艘小艇调往黑龙江

此时,把持北京政府大权的是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为了拉拢吉、黑两省以牵制在奉天省(今辽宁省)日益坐大的张作霖,也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他召开国务会议下令“特设吉黑江防筹备处,派视察王崇文为处长,归海军总司令部节制。”由海军部所属长江第二舰队调拨所属4艘船舰,“取道黑龙江口”,在松花江封冻之前到达“哈尔滨,设立吉黑江防司令部”。

这4艘舰船都是在长江内航行的浅水炮舰,分别是“江亨”(舰长陈世英)、“利捷”(舰长林培熙)、 “利绥”(舰长王寿庭)、“利川”(舰长林关寿)号,其中吨位最大的是日本制造的“江亨”号,排水量550吨。就是这样四艘小型舰船,当行驶到俄属黑龙江下游至松花江口时,依然遭到沙俄白匪军及侵占这里的日军无理阻拦,虽然庙街华侨极力相助,但由于时近封冻,4舰被迫困于庙街。直至1920年5月,苏俄红军进入庙街后,经苏俄政府允许才驶入松花江,抵达哈尔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吉黑舰队陷入缺钱窘境,冬装都被拿来典当

1920年6月4日,吉黑江防司令部在哈尔滨道外十七道街成立,王崇文任司令。偌大一个江防舰队却仅有区区4艘小型舰艇稍微寒颤了一点儿,因此,王崇文很快就向北京政府报告“松黑乌三江,绵长6千里,4舰不敷调遣”,被批准借调中东铁路局的第6号巡船,改名“利济”号。同时,添购“江宁”、“同昌”、“江律”3艘商船,各配以小炮及重机枪,改装为军舰,分别命名为“江平”、“江安”、“江通”。至此,吉黑江防舰队(又称松花江江防舰队)共有船舰8艘,担负起保卫东北地区江面安全的职责。

吉黑江防舰队建立后,直接隶属于北京政府海军部。可惜,这只是一个徒有虚名而无职无钱的空头机构,就连薪金都无力发放,因此,舰队的日常开支都难以维持,更谈不上扩充军备和正常的勤务,成立仅3年就拖欠了10个月薪金。为了维系舰队官兵的生活,不得不将库存的冬天御寒的皮衣拿岀来押当,以应付欠饷,解燃眉之急,缺钱如此,自然使得舰队上下人心浮动,急待寻求解决的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奉战争后,经费来源几乎断绝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彻底掌控了北京政权,却与盘踞东三省的奉系彻底失和,奉系首领张作霖趁机宣布东三省“联省自治”,切断了吉黑江防舰队与北京政府的联系。除此之外,由于直系军阀连番挑起战端,财政方面已经捉襟见肘,奉系、皖系等地方军阀趁机掣肘,频频截留税收、阻隔交通,到1922年8月,北京政府“余为数不过50万元,各个方面向财政部请求之数共为500余万,全部发放仅及至十分之一”

直系自己尚且缺钱至此,对于远在中苏边境的吉黑江防舰队而言,要想补发薪金,增加经费投入,更是无异于痴人说梦。与北京政府相反,近在咫尺的奉系军阀近年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费充裕,尤其是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奉系在“整军经武”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岁收益增”,到1924年,仅奉天一省年收入就达4千万左右。吉黑江防司令王崇文为摆脱困境,四处奔波,筹措款项。但事与愿违,毫无效果,最终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选择投靠奉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吉黑江防舰队投靠奉系张作霖

张作霖立即派自己的总参议杨宇霆与王崇文进行商谈,于1922年9月正式接管了吉黑江防舰队。改属东北奉系后,经费和薪金很快发放,平定了舰队官兵长久以来军心不定的局面。但与此同时,张作霖对该舰队的人员进行了大调整,调整后的江防舰队,舰队副司令、参谋长及舰长等13位重要人物中,原吉黑舰队成员仅保留2人,其余皆为奉系新聘人员,舰队完全落入奉系军阀的掌控之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北江防舰队、张作霖自己的私人武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