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离开家乡到异地打拼,

才让不同的文化得以交融,并因此诞生了新的风俗习惯。

在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有150多个国家加入了进来,中方与之进行了深度的合作,彼此都收获满满,这就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体现。

一带一路将全球化加速了,也因此出现了不少有趣的现象,比如非洲一个国家,就吸引了大量的河南人前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饮食习惯的同化

如果你买一张机票飞到坦桑尼亚,你会惊奇地发现,

这个非洲国家的大街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河南饭馆?

随便找一家走进去,点上一碗胡辣汤或者河南烩面,吃上一口,地道的口味让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这是什么情况?难道非洲老铁们都来中国进修过厨艺吗?

当然不是,

坦桑尼亚的中餐馆,几乎都是河南人开的,做出来的河南美食自然正宗。

至于这里的河南人为什么这么多,还要追溯到60年前。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之间需要修建一条铁路,因此,坦桑尼亚政府就向国际求援。

但是一些大国并不愿意帮助,毕竟在非洲修铁路属于无利可图的项目,

只有中国伸出了援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方向坦桑尼亚承诺,不仅给坦方提供贷款,还会派出最优秀的工程师。

为了解决工程中施工人员和当地人沟通的问题,

北京外国语大学还开了第一届斯瓦西里语班学习班,为坦赞铁路工程培养了一大批翻译。

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河南工人历经千里来到了非洲,他们在坦赞铁路的修建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也撒在了非洲大地上。

等到项目结束回国时,很多人因为对非洲的感情,又从国内来到了非洲工作。

中国人在海外总是团结的,随着第一批河南人在坦桑尼亚定居,越来越多的河南人也纷至沓来,

慢慢地,坦桑尼亚的“河南味儿”越来越浓。

“同化”坦桑尼亚人民的第一步,就是从饮食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河南人没去之前,坦桑尼亚人的传统主食叫做乌伽黎(ugali),是一种用玉米面做成的团子。

这样朴素的食物,跟咱们的河南美食比起来就逊色多了,当胡辣汤和烩面的香气传到街上,坦桑尼亚人民“疯狂”了,

他们涌入河南面馆大快朵颐,一时间就被中华美食所倾倒。

从饮食结构上来说,河南与坦桑尼亚都是以碳水为主食,这也是河南美食容易被坦桑尼亚人民接受的原因。

坦桑尼亚人吃饭都是用左手,和印度传统有些类似,在我们今天看来,确实是有些不卫生。

河南美食占据坦桑尼亚后,面对滚烫的胡辣汤和烩面,他们也不得不用起了餐具。

河南美食竟然还促进了坦桑尼亚的饮食卫生,实在是令人意想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文化的流行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最能打开沟通障碍的就是美食,其次就是语言。

河南美食受到欢迎之后,许多坦桑尼亚人也希望学习河南菜,河南的饭店里,也需要坦桑尼亚的员工

,因此,学中文甚至学河南方言就成为了潮流。

一家由河南夫妻开面馆内,丈夫负责煮面,妻子则忙于打小料、招待客人和上菜,来消费的坦桑尼亚客人们,会学夫妻俩的话。

譬如“中哩”、“俺老公”等等。

弄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实在是别开生面的一幅场景。

可见,美食是一个地区人们特有的生活方式缔造的,其中不仅蕴含着当地人的口味,还保留着历史源头的文化特征,即便去到千里之外,这种文化特征也不会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食的传播,又成为了语言的媒介,河南美食传到非洲,

非洲人民就会想去学习制作这种美食,语言、文化就这么传播开来了。

坦桑尼亚的大学里几乎都有

孔子学院

,因为河南美食,他们随之爱上了中国文化,也乐于学习汉语,甚至选择到中国留学。

在这种奇妙的交融中,两国之间不仅建立了友谊的桥梁,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河南方言的传播,就让河南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发扬,传统的豫剧在坦桑尼亚遍地开花。

很难想象一个黑皮肤的非洲人,身着戏服唱出《穆桂英挂帅》,因为豫剧,京剧、川剧等剧种也由此进入了非洲人民的视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深度、长久的合作

如今,我国帮助坦桑尼亚建立了达累斯萨拉姆的港口,中国的医疗队也源源不断前往坦桑尼亚

,这种无私的援助,是中坦两国友谊的见证。

在中非产业园区推介会上,有一名在坦桑尼亚经商二十多年的河南同胞接受了采访,他叫做李军(化名),早在千禧年初就来到了坦桑尼亚。

“那个时候就是听说在坦桑尼亚修路可以挣钱,我当时也没结婚,想着出去闯闯,就来了。”

如今的李军春风满面,一副成功人士的样子。

来到坦桑尼亚之后,李军先是当工人,没多久工程结束,脑子活泛的他没有回国,而是盯上了餐饮业。

“非洲人喜欢吃我们的中餐,你只要手艺好点,不存在挣不到钱。”李军表示。

李军的餐馆开起来之后,很快就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生意一直很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中国对坦桑尼亚的投资越来越多,他看准了机会,开始做中非贸易,最后更是涉足了建筑业。

如今20多年过去,他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富豪了。

李军表示,在坦桑尼亚,有很多像他这样的人,大家都是因为某个契机来到坦桑尼亚,

通过辛勤的工作一步步收获了成功,这离不开中国的大战略和坦桑尼亚稳定的政局。

河南和坦桑尼亚的故事非常感人,两地相距何止千里,但凭借人民之间的彼此拥抱,双方都被对方的文化所折服。

这种温情还上升到了国家层面,让更多人因此受益。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非之间的合作会继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会继续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中国人与坦桑尼亚铁路建设之历史考察——兼论坦桑尼亚早期中国移民——李湘云(知网)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7qHjwMDcsG2xmDr-pQFFeu0S8XLtTD78suSMwGhpnJnHj492plLSJDkCXAkFEnGHAChFqcsFZYmEychHGBVcvmi0GttVlC5IPXBbpEuNj66WPOmEhhuNuKIxUcO4phQPkHGGusV2kYc=&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开放河南 联通世界丨万里之外的“乡”聚——大河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4274523305012566&wfr=spider&for=pc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