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镇塔拉特村,村民为游客表演“姑娘追”(2023年12月22日摄)图片均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丁磊 摄

森林在左,雪山在右,上面是蓝天,脚下有草原,还有吹得浑身空空荡荡的风——谁也没想到,一部由散文改编的八集迷你剧《我的阿勒泰》成为这个春夏最热门的影视剧之一。

这部由新疆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改编的电视剧,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登顶,豆瓣评分高达8.8,还成为首部入围戛纳国际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的长篇华语剧集。剧中讲述了生长在新疆阿勒泰的少女李文秀,在城市追求文学梦碰壁后回到牧区,与开小卖部的妈妈及奶奶坚强生活并实现自我和解、寻找生命意义的故事。

这部剧集告别横店和绿幕,来到草原深处,山边吹风,林间追梦,让观众阅尽阿勒泰的绝美风光,走近独特的游牧生活。牧民热爱万物、敬畏生命的自然观与平等尊重的文化交往观,传递出宁静又强大的精神内核与生活哲学,温暖了许多观众的心。传统牧区变迁、游牧社会惯有规训的转变,也引起人们对时代洪流与个体命运交织的反思。

阿勒泰,由此走进更多人的视界。

这是2020年9月18日拍摄的新疆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景区秋景。(无人机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2020年9月18日拍摄的新疆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景区秋景。(无人机照片)

“北疆之北是我的阿勒泰

她是狂野的梦,她是山野的风”

中国的西北角,与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等国家交界的地方耸立着阿尔泰山脉。这条名字意为“金山”的山脉全长2000多公里,连绵的雪峰山势浑莽,山下森林密布,草场肥沃,河流淙淙,湖泊秀美,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聚居又不断迁徙的地方。

绵延的阿尔泰山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考古学家王炳华20世纪60年代带队在阿勒泰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发现大量岩画、石冢、草原石人等古文化遗存。其中岩洞彩绘有人、有兽、符号及盛大生动的围猎场景,研究人员认为它们是旧石器时代先民保留在阿尔泰山洞窟中的珍贵史迹,是祈求氏族人口繁衍、围猎成功的心声。阿尔泰山的岩画长廊,记录了众多部落民族在这块土地的起起落落,是考证中亚古代历史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据。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颇具电影质感的画面中,美丽的阿勒泰展示出独有的历史与传统、辽阔与宁静、野性与温柔。

作家李娟对阿勒泰的美不吝笔墨:“北疆之北是我的阿勒泰,她是狂野的梦,她是山野的风。”单是云,她这样形容:“那些云,大小相似,形状也几乎一致,都很薄,很淡,满天都是……这样的云,哪能简单地说它们是‘停’在天空的、而是‘吻’在天空的呀!它们一定有着更为深情的内容。我知道这是风的作品。”“真的,没有一种白能够像云的白那样白,耀眼地,炫目地白。”“我想,最最开始,当这个世界上还没有白色的时候,云就已经在白了吧?”

和阿勒泰的美一样触动人心的是当地哈萨克族朋友的热情。《我的阿勒泰》导演滕丛丛接受媒体采访时讲述:哈萨克族的人们特别热情,你只要认识一个,就能认识一群,他会把所有同学家人朋友介绍给你,我因为要拍赛马所以去参观,接待我的朋友觉得我们对马有兴趣,把家里的马牵出来,非让我们每个人都骑马跑一圈不可,那时我要赶往下一个地点采风,解释了好半天、费老大劲才婉拒了。

剧中的故事大约发生在20年前。也是在20年前,笔者曾去阿勒泰采访,一行人长途跋涉,随意走进草原上一座毡房,主人都会给你倒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帮助风尘仆仆的旅人抵御寒意、驱除疲惫。不管旷野的寒风如何刺骨,哈萨克牧民家里总是温暖的。毡房四周会装饰色彩鲜艳的挂毯,有的挂毯上会展示猎鹰的标本或者狐狸皮,以示主人的骁勇剽悍。毡房主人会告诉你:哈萨克男子5岁能骑烈马,10岁敢斗恶狼,风霜雨雪不困,一饮斗酒,一餐只羊。

阿勒泰有个传统习俗,客人抵达要喝“下马酒”以示欢迎,客人离开要喝“上马酒”祝愿平安。后来汽车普及,“下马酒、上马酒”也就改成了“下车酒、上车酒”。有时“上马酒”会反复多次奉上,客人走出数公里甚至又被拦住,“再喝一杯上马酒”。有一次,笔者和同事工作结束准备离开阿勒泰,临行前告别,相熟的哈萨克族朋友搬出一箱上马酒,每人喝下一大杯“饱含祝福的上马酒”后赶紧离开,实在不胜酒力,没想到朋友的车一直跟在后面。“不要停!快走!肯定还有上马酒。”10公里、20公里、30公里——阿勒泰“新H”牌照的车还跟在后面。“要不然我们停车问问,这上马酒也太热情了。”两辆车靠边安全停车。后车门打开,朋友跑过来气喘吁吁:“你们的一台相机忘拿了,我是来送相机的,你们跑啥呀,打喇叭也不停。”大家相视大笑。

新疆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景区风光。(2023年7月19日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疆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景区风光。(2023年7月19日摄)

“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

也是能使人踏实

自信、强大、善良的”

雪山绿草白云,悠悠转转的羊群和马匹,阿勒泰“治愈系”风光和“从前慢”的生活,给身处城市喧嚣的观众打造了一处精神“世外桃源”;诗意的人生哲学给忙碌疲累的人们一份难得的松弛感和安定感。社交平台上,网民把《我的阿勒泰》叫作“赛博吸氧剧”,有人评论称“阿勒泰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我好像潮湿的腐木,晒到了阳光”。

时代高速发展,竞争愈加激烈,快节奏生活和高强度工作时刻绷紧人们的神经。《我的阿勒泰》中,奶奶走丢了,张凤侠说:“丢了就丢了嘛,再找回来就是了。”一家人晚上睡觉,木板床塌了,张凤侠说:“床塌了,又不是天塌了,还能影响我睡觉?”轻喜剧元素消弭了许多人的焦虑,注入了洒脱和乐观。

一段时间以来,“性价比”“有用性”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参考坐标”。《我的阿勒泰》中说:“我们生下来不是为了服务别人的,草原上的树啊、草啊,被人吃被人用是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是很好的嘛,自由自在的。”剧中这些浅显的语言,提出了一种超越功利主义的追求、一种形而上的责任,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

“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去爱去生活去受伤”,剧中积极正向的价值信条鼓舞观众在生活意义被怀疑时也不能失去希望和勇气,相约人们在一次次“出发”中充实生命的层次与厚度。

“我想传达的都是那种自由、豁达、不被别人眼光和评价束缚的人生,我们生而为人,在这个世界有自由选择如何度过自己一生的权利。”导演滕丛丛受访时说。

面对现实、寻找自我、塑造自我,是个人成长的必修课。李娟在书中写道: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

如同李文秀的成长,当她在楼梯上扶正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肖像,也许暗示了伍尔夫在《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中的箴言将在她身上应验,后来李文秀坚持留在草原写作,不只是因为爱情,还因为她找到了那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牧区,牧民在制作毡房饰品。(2019年6月5日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牧区,牧民在制作毡房饰品。(2019年6月5日摄)

“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

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的美好”

如果从高空俯瞰阿勒泰地区,由北向南,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山顶到广袤森林,再从苔原转身来到阳光明媚的草甸,最后走向准噶尔盆地中心的荒漠。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每年依照牧草生长周期、带领牲畜长距离转移草场。“转场”是游牧生活独特的文化。

直到今天,阿勒泰仍保留着春夏秋冬四个牧场,每年约有700万头牲畜需要转场。每到季节交替,牧民收起毡房,带着一家老小,驾着马车驼车,赶着牛群羊群,千年牧道烟尘滚滚,是看不尽的浩荡沧桑。转场路上,应对风雪严寒和各种艰难险阻,也许是游牧生活与自然最直接的对话。随着时代发展,汽车替代了原始的徒步转场,当地政府还会根据情况安排“火车转场”,传统的游牧方式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在时代的洪流中,谁又能不变呢?

在《我的阿勒泰》中,古老游牧方式和现代生活的对话、冲突、融合,在多个人物的命运中都可窥见。老牧人希望孩子留在牧场放牧、坚守传统,年轻人希望走出大山、步入现代社会。

这样的故事在现实的新疆牧区也很常见。新华社记者胡虎虎跟踪拍摄了牧民巴哈提·特留克西一家的春夏秋冬。巴哈提和丈夫按父辈的方式放牧家里的200多只羊,还有牛和马。巴哈提在牧场开了小卖部,起初只有一个衣柜那般大小,现在有约40平方米。小女儿昆树阿克则选择了通往山外世界的求学路,如今在新疆医科大学读书,享受上了国家免费医学生项目。

无论守在家乡或回归家乡承续传统,还是去往城市融入现代,个体的自主选择能够被尊重和理解是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契合是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七彩河休闲旅游度假区,游客在喀纳斯塔桥观光游览。(2023年7月18日摄)

在阿勒泰,在新疆大部分地方,多民族共同生活是普遍状况。很多村庄都是一头连着农田,一头接着牧场。面对不同民族或群体的文化差异,就如同《我的阿勒泰》呈现的那样,新疆各民族抱持平等、尊重、去优越感的文化交往观,大家认可差异,尊重多元,世世代代在共同家园生活,形成了新疆开放、包容的地域文化特色。

许多新疆作家都在作品中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文化特性和张力。中国作协会员、新疆本土作家李健著有长篇小说《木垒河》,曾获第五届天山文艺奖。他的新书《脐血之地》讲述的是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的故事,展示了“牧农交融的乡情社会”。和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一样,李健在小说中也使用大量哈萨克语和俚语,粗犷真实,烟火蒸腾。

“木垒是我的故乡,于我是浸透在血脉中的记忆,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流、多元文化交融之地,不同文化吸收其他文化而形成了新的文化,这里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李健说。

《我的阿勒泰》中张凤侠的扮演者马伊琍,回忆在新疆拍摄时说:在阿勒泰的两个月像做了一场美梦,任何设备都无法记录那里的美,因为它的美是跟空气、呼吸、湿度还有当地的草、牛、羊、马、人结合在一起的,希望大家有机会可以远离尘嚣去那边做梦。

不管什么原因,《我的阿勒泰》带火了阿勒泰,许多网友表示“等不及了,订了去阿勒泰的票”。携程数据显示,电视剧开播一周内,阿勒泰搜索热度环比上月增长1倍,阿勒泰度假产品旅游预订量环比增长超370%。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5月7日至15日,“阿勒泰”搜索热度同比增长超6倍。连日来,在电视剧拍摄地,当地政府已尽可能完善了交通、住宿条件,各酒店均为游客提供了取景地路线攻略和车辆接送服务。

阿勒泰,依然是人们心中遥远、模糊又神秘的存在。她是诗意的远方,却又充满烟火气。她仿佛近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

也许,阿勒泰就是人们在喧嚣世界里的留白,那一份珍贵的自由,“言有尽而意无穷”。也许,阿勒泰是下一次旅行的期待,仿佛等待日出的那一刻,充满悬念和未知。

滕丛丛说:“我愿意造个梦给大家看,但做完梦后,我们总有面对现实的那一刻。”

来到阿勒泰的游客旅人,绝大部分不会留住这里,终将要回到工作的城市继续生活。但在某一个身心疲惫、丧失表达欲、感到孤独的夜晚,也许,他们会想起阿勒泰的草原、金色的阳光、清晨热气腾腾的奶茶,会想起那个自己心中的“阿勒泰”。

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牧民赶着牲畜向夏季牧场迁徙。(2019年6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牧民赶着牲畜向夏季牧场迁徙。(2019年6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

电讯评论

《我的阿勒泰》为什么这样火,因为它是如此真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杨金志 程思琪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最近热播。在“竖屏”流行、“爽剧”刷屏的当下,《我的阿勒泰》看起来并没有紧贴“风口”,情节也绝不“狗血”,而是娓娓道来、不疾不徐。但是,很多观众都被“阿勒泰”圈粉了,被电影般的画质打动了,大呼“后劲十足”。

从年初的《繁花》到如今的《我的阿勒泰》,我们可以看到,真心创作、讲述真情的文艺作品,就是我们一直呼唤的优质文化供给,必然会赢得受众的喜爱,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改编自作家李娟的同名散文集,讲述了生长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少女李文秀在大城市追求文学梦想却遭碰壁后,回到阿勒泰老家,在当地生活的点点滴滴。这部剧如同散文,实景般再现了阿勒泰风光和北疆牧区群众的真实生活,以未加修饰的真诚打动着屏幕前的每一位观众。

在《我的阿勒泰》中,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电视剧的剧情主线,是少男巴太和少女李文秀之间的青春之恋。这是一段清澈清纯乃至青涩的感情,没有“霸总”,也不拜金,这场纯粹的“阿勒泰爱情故事”足以打动我们。与此同时,电视剧中还有祖孙三代之间的天伦之乐,哪怕奶奶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还有父亲和儿子之间看似“别扭”但其实互相关心的亲情;还有男子汉们之间赛马叼羊的兄弟情谊,女孩子们奔赴舞会的姐妹情感……

在《我的阿勒泰》中,我们看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真情。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达斡尔族等剧中出现的各民族角色,他们一起吃、一起睡、一起转场、一起放牧,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融为一体的。阿勒泰历来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不论是在剧中还是现实,各民族的和谐共生就是阿勒泰的人文底色。哪怕话听不懂又有什么关系?生活依然是那么“丝滑”。一个不起眼的小卖部,就能成为大家的“会客厅”。

在《我的阿勒泰》中,我们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情。剧中阿勒泰地区的自然风光美不胜收,郁郁葱葱的森林、高耸入云的雪山、肆意奔跑的马群,水草丰茂、牛羊肥美……就算是一匹马,也有个如诗般的名字——“踏雪”。电影级镜头如诗如画,结合当地特色的音乐,令不少都市人短暂忘却生活中的焦虑烦恼,沉浸在那片遥远广袤的山川草木间。阿勒泰的美景背后,是我们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答卷。

要展示好这么多真情,就需要创作的真心。在互联网时代下,一些文艺创作“唯流量论”,以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心态进行创作生产,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但是,它们既没有营养,也毫无长久的生命力。想要产出优质的文艺作品,靠的是质量而非只是流量。创作者们唯有沉下心来,不断提高作品的质量,才能够赢得公众的认可和尊重。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