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某个深夜里,一队黑色的警车,没有鸣笛,直奔一家宾馆。

很快,他们紧急部署,包围了目标宾馆,为头的警官,向前台出示证件,说明情况,跟着一个服务员来到三楼。

服务员敲响了其中一间房,警方贴着墙壁,握着手枪,屏住呼吸听着房内的动静。

“不许动!”

队长一个手势,开门的男子便被摁住了手脚,套上黑色头套,被押上了警车。

几个月后,那个男人站在法院被告席位,被指控涉嫌欺诈。

他就是富极一时的河南前首富:孙树华。

一个首富,为什么会涉嫌欺诈呢?

他的故事不扒则已,一扒竟把人扒出一身身的冷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树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农民的发财梦

孙树华出生那会刚熬过三年饥荒。

孙树华上有两个哥哥,下有4个弟弟妹妹,父母没什么文化,一家人生活特别拮据。

一家9口人,全靠父母的早餐摊养活,生意时好时坏,好的时候,一家人全上场,有时还忙不过来;不好的时候,一早上也来不了几个食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环境,对孙树华的成长,多少产生了影响。

在他儿时的记忆里,帮父母炸油条、烙烧饼,来回小跑着给客人端吃的,拿着抹布收拾小吃桌。

后来,城市经营管理逐渐规范化,父母没有钱租门店,只好到农村找门路。

他们想着,在农村,至少可以靠种地养活一家人。

可是,世事难料,那时全靠自己劳动挣工分,换饭吃,挣不来工分,一家人便没有饭吃。

可是,孙家未成年的孩子很多,能下地干活的人很少,迫于经济压力,小学三年级时,孙树华就辍学了。

平日里,孙树华撸起袖子,帮忙干农活,闲下来的时候,就赤着脚到处转悠。

饥饱不定,看不到头的生活,让年少的孙树华无望又无助。

那时,饥荒刚过,又迎来了一段长达10年的混乱时期。

时代的混乱像沙尘暴一样,席卷了孙树华的童年,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性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年,混乱的沙尘暴过去,孙树华也在光阴里长成了一个14岁的少年。

彼时,孙树华虽然寡言少语,但胆大有想法。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意外地淘到一辆破旧的自行车。

从此,那辆自行车就像一双被延长了的脚,带着年少的孙树华,遍布他整个人生。

1980年,16岁的孙树华骑着自行车,到处游玩时,偶然碰到了一些拉着板车收废品的人。

出于好奇,他过去以帮忙为由,和收废品的人寒暄,借机打听到了收废品可以挣钱。

于是,他想尽办法弄来了两个板车轮胎,又花了几天的功夫,拼装出了一辆勉强可以拉着走的板车。

板车搞定后,孙树华带着弟弟妹妹,开始挨家挨户地吆喝着揽收废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废旧报纸、玻璃瓶、管线等,能卖上钱的东西,他们都收。

收回来的东西,他就分类整理好,然后再拉到废品收购站去卖。

第一车废品,孙树华挣了5元11角3分钱。

在那时候,5元11角3分可算得上一笔大钱,甚至能顶得上别人一个月的工资了。

靠着收废品,孙树华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大家都能吃上饭。

1983年末,一次收废品回家的路上,孙树华碰到了一群商贩,他们正在农民的棉地里,收购塑料地膜。

孙树华跟他们套近乎,一问才知道:原来农民用过的地膜还能被用来当做原料,在专门的加工厂进行再生产。

这个发现,对当时年仅19岁的孙树华来说,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在那个刚刚改革开放,什么都匮乏的短缺年代,老天爷终于大发慈悲,奖赏了他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能挣更多钱的机会,可遇不可求,要干当然要越快越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树华当下决定,不再收其他的废品,专门改收农民的废旧地膜,然后找厂家卖地膜。

他拉着板车,在农民的田间地头吆喝,高价回收废旧地膜。

收到地膜以后,他又雇了一辆货车,将地膜拉到上海,将地膜倒卖给厂家。

如此几个来回后,有农民拜托他回来时帮忙捎一些磷肥。

借此,孙树华又挖到一个商机,他发现捎几袋,和捎一车,在运费上并不差多少。

而捎一车回去的话,卖掉了仍然可以挣钱。

于是,胆大的孙树华干脆采购了一整车的磷肥,运回了淮阳县。

河南淮阳是中原著名的种棉大县,全县85%的农用耕地,都要种棉,每年农民种棉的地膜需求量很大。

孙树华采购回来的磷肥,没有多久便脱销,这给了他极大的自信心,他又开始做起了农用地膜和磷肥的倒爷。

80年代末,国家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渐加快,成就了很多早期的倒爷,孙树华就是其中之一。

五年后,靠着倒卖地膜和磷肥,孙树华成了村里数一数二的万元户,羡煞旁人。

他出色的生意经,为当地的农民切实地解决了问题,也引起了他所在村庄的乡供销社——曹河乡的注意。

1990年左右,孙树华凭借自己优秀的销售能力,进入曹河乡供销社,任副社长。

次年,他认识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贵人:曹河乡的乡长,迟志新。

孙树华从来没有想过,这个贵人的到来,竟一步步改变了他此后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贵人的恩典

1992年,孙树华嫌弃工作不自由,影响自己倒卖塑料底膜和磷肥的生意。

于是,果断地辞去了副社长的工作。

彼时,已经完成发家致富的孙树华,有了更大的想法:把地膜的生意做大,做强。

可是具体怎么做,他还不太清楚。

这时,曹河乡的乡长迟志新,给他出了个注意——自己办厂,进行加工生产。

孙树华自己算了一笔账:办一个加工厂,购买生产机器,再加上雇佣工人,一系列操作下来,少说也得一两百万元。

注意不错,可办厂的钱从哪里来呢?

迟志新告诉他,乡里的农村信用社可以贷款,自己可以帮他。

虽然只读了三年书,但孙树华也明白,天上从来没有掉馅饼的事,即使有,那应该也是意外。

为了彻底打消孙树华的顾虑,迟志新跟他解释:

孙树华的地膜销路很好,给农民带回来的磷肥口碑也很好,他也帮乡里解决了难题,作为回报,乡里可以帮他解决就地生产的困难。

如此一想,事实好像确实也是如此。

这样一来,孙树华完全没有了顾虑,开始着手兴办工厂一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巧合的是,这一年,一位上海客商来淮阳寻找合作伙伴,就找到了孙树华。

他提出想与孙树华合作办厂,可当时孙树华心高气傲,他想自己凭本事办厂,于是就拒绝了上海厂商的邀请。

合作意愿失败后,上海客商大病一场。

得知情况后,孙树华去医院看望,两人便闲聊了起来,这一聊,反倒聊出了感情。

几个月后,客商病好了,为了感谢孙树华,离开淮阳时,他执意要投资孙树华90万。

紧接着,乡长迟志新也做主,为孙树华贷款了100万。

很快,孙树华用这190万元,在淮阳办起了第一个塑料加工厂。

迟志新和那位上海客商,也真正成为孙树华心里尊贵的恩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3年,孙树华的塑料加工厂,净赚200万。

赚到人生的第一桶百万金,孙树华在淮阳县城,给父母买了一套大房子。

他的塑料加工厂,也成为曹河乡当年的明星企业。

曾经收废品的穷小子,仅几年的功夫,摇身一变成了大老板。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孙树华没来得及高兴,意外就来了……

1994年5月,在一次商谈业务的途中,孙树华不幸遭遇车祸,腹部受伤。

经过抢救,孙树华虽保住了性命,但却成了植物人。

为了不影响工厂的生意,起初,孙树华家人替他向工厂工人隐瞒了真实情况。

可纸包不住火,孙树华变成植物人的消息,一下子就传开了。

原本还正常的生产,彻底打乱了:

农民私自宣布散伙,然后各自搬拿所需,很快瓜分了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个月后,在全家人照顾下,孙树华竟奇迹般地苏醒了过来。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苏醒后,经过两年多的康复治疗后,孙树华逐渐好转,可劫后余生的孙树华,像变了个人似的,性情大变。

以前孙树华,脾气很好,可现在,经常会莫名发脾气。

得知住院期间,加工厂被工人们瓜分,孙树华站在空荡荡的工厂,气愤地对着天空,骂了许多脏话。

1997年,孙树华听取迟志新的建议,将空置的工厂迁到县城,继续在那里招兵买马,生产农用塑料地膜。

之后,他以工厂抵押,获得银行贷款,组建了新工厂。

到当年年底,孙树华的工厂,实现销售产值1200多万的奇迹。

孙树华东山再起,也再次尝到了贷款办厂挣钱的便利。

而他的公司和工厂,也迅速成为淮阳县的明星。

1998年,震惊全国的特大洪水,席卷了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沿岸的四个省29个城市,各地展开了防洪抗灾。

塑料编织袋、帐篷等,成为当时各地政府和民间大量采购的必需品。

迟志新的引荐下,孙树华接到了大量的抗灾用品采购订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水过后,各地开始恢复生产,农用塑料地膜再次成为农资市场的抢手货。

借着防洪抗灾的东风,孙树华很快积累了一大笔财富。

按这样发展,孙树华或许能在塑料制品领域,成为令人崇拜的企业家。

可现实却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在洪灾后的第二年,在欲望的支配下,孙树华开始扩张自己的事业版图。

他先办了长江以北最大的塑料篷布厂,接着又办了很多以塑料制品为中心的工厂。

扩张后,孙树华收入成倍增长,在淮阳县城名声大噪。

2000年,他开始了新一轮的疯狂扩张。

这一次,他扩张的领域非常广,几乎涉及了交通、能源、教育、化工、科技等各个领域。

而完成这些领域的扩张,他无一例外用了一招鲜:银行抵押贷款。

之前,工厂实现1200万的年产值后,孙树华就成为当地有名的企业家。

为了拉拢他,解决淮阳县没有经营性企业的难题,当地政府以开发的名义,用每亩耕地2.2万的价格,向农民征收耕地3000多亩。

这些耕地被买回来后,直接送到了孙树华的手上。

孙树华以每亩10万元的价格向银行做抵押,领取巨额贷款,然后一步步完成扩张建厂。

2001年,他如法炮制,向银行贷款,将名下的所有工厂整合,以注册资金1亿元的方式,成立了公司。

这一系列扩张,让孙树华风光无量,名气大增。

而淮阳县政府也跟着沾了光,收获了非凡政绩。

2002年10月,孙树华对外宣称,要在淮阳打造中原地区最大的锂电池基地。

随后,当地县领导再次向农民征地1600亩,专供他做那个传奇的最大项目。

而那个项目里,最为著名的,是投资高达8.1亿元的聚乙烯管线生产项目。

而帮孙树华拿下项目的,是他的另一个重要贵人:张银海。

此时,孙树华已经被欲望冲昏了头脑,他从来没想过,这位贵人的到来,会给自己的人生,埋下覆灭的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次空手套白狼的欲望

2002年11月,孙树华用农民的土地,从农业银行贷款4.5亿元,来做锂电池项目。

银行贷款到账后,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组装出了锂电池生产工厂。

这个做项目的速度,为他赢来了巨大的声望。

第二年,参加河南省人代会时,时任农行河南省分行行长的张银海,将一个重大项目介绍给彩电玻璃壳制造商李留恩。

张银海又跟李留恩建议,可以拉孙树华入伙,孙树华声誉不错,贷款相对容易。

出于利益考虑,李留恩接受了张银海的建议。

于是,联合孙树华一起,两人各自按3:7的占股比例出资。

孙树华出资70%,李留恩出资30%,双方共同成立项目合资公司。

公司成立当天,当年红极一时的倪萍、赵忠祥、冯巩等明星,还一起到场助阵。

可项目开工后不久,李留恩很快就发现了猫腻。

占绝对控股权的孙树华,根本不让他派去的项目管理人员插手项目的任何环节。

为了减少损失,但又不至于得罪孙树华,李留恩倚靠自己公司相对雄厚的资金支持,果断退出项目。

事后,李留恩接受采访中,直言不讳地指责孙树华:是个招摇撞骗的坏人。

结果,项目当事人孙树华还未发声,当地县领导,却跳出来,为孙树华辩护。

他们通过媒体宣称,孙树华是靠谱的企业家,所谓招摇撞骗,只是对方故意抹黑孙树华。

这次辩护,无形中掩盖了孙树华疯狂扩张的问题,也变相地为孙树华壮了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做锂电池项目,除了资金,更需要的,是对相关技术的懂得和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获得。

但孙树华根本不理会这些,在他的概念里,一切生产都和塑料制品差不多,有了工厂,有了工人,便可以开工了。

李留恩退出项目后,他自己的公司没有人懂得锂电池的原理,更没有人专门去聘请锂电池的相关专业人才。

用银行贷来的钱,快速的组装出工厂后,孙树华便收购当地的其他工厂。

比较有名的,是酒厂和化肥厂。

两年后,锂电池项目无法正常运作,宣布失败,为此公司损失3000多万。

可财大气粗的孙树华,对此毫不在意。

更为讽刺的是,这一年胡润富豪榜入豫选富,孙树华以14亿身家,成功当选。

据说,当时入豫的胡润负责人,这样评价孙树华:

“孙树华性格内向,有着貌不惊人的农民相貌,却有着气吞山河的企业雄心。”

2004年底,资金链断裂,孙树华自己创办的塑料厂、化工厂以及收购来的化肥厂和酒厂,相继停工停产。

为了复工,他再次向银行贷款,不过这一次,他没有选择张银海所在的农业银行,而是选择了交通银行淮阳分行。

接到贷款申请后,为了保险起见,交通银行派了两名工作人员到孙树华的工厂实地勘察。

银行工作人员发现,孙树华工厂的仓库里大量标注着“进口原料”的原材料,实际上只是被工人粉碎了的废品和半成品。

其他什么都没有。

狐狸被剥掉了袈裟,孙树华原形毕露,不仅贷款没通过,而且被要求收回原先发放过的贷款。

县领导听说了此事,急忙调拨6000万资金,让孙树华拿去还款。

一位县领导甚至还荒唐地表示:孙树华的企业是当地最大的企业,我们要与他共存亡。

没花自己一毛钱,孙树华又安然度过了这次危机。

吃一堑,孙树华并没有长一智,危机渡过后,孙树华萌发了更加狂妄的计划。

2005年,孙树华走投无路,用重复抵押土地所有权的方式,套取贷款13.6亿元。

5月17日,河南省公安厅刑侦队收到一个立案侦查通知:侦查孙树华的经济犯罪问题。

由此,这位靠着收破烂起家的首富,空手套白狼的发家史,才被逐渐地揭开。

一个财富神话覆灭的思考

被立案侦查后,为了逃避惩罚,孙树华开始了四处逃窜的跑路生涯,直到2007年11月,才在哈尔滨某宾馆被抓获。

最后,孙树华被控告欺诈罪,判刑20年。

消息一出,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只是一个被领导们捧上天,大玩空手套白狼招数的骗子。

李留恩当年的话,一语成谶。

经警方调查孙树华成为淮阳县的明星企业家后,先后收到的拥有使用权的土地,总额达到了9400多亩。

这些土地,被征收时,一亩地购买价2.25万元。被孙树华收归名下,拿去从银行做抵押时,一亩地最终作价高达20万。

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2001年,孙树华成立集团公司时,申报的注册资金。

他向官方申报的资金是1亿元,但实际上他的公司账户仅有200万元,其余9800万元的差额,全部都是靠抵押的土地估价而得。

而更为荒唐的是,这1亿,被县领导审阅后,又被翻倍上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孙树华本人,不抽烟,不喝酒,甚至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他每天只睡5个小时,其余的时间,都用来跑业务了。

他能最终以空手套白狼的一招鲜,屡屡得逞,是因为两个无限循环的怪圈:

孙树华跑项目,县领导征地,孙树华高价估地抵押,银行放贷;县领导推荐项目,然后低价征地给孙树华,孙树华高价抵押,获取贷款开展项目,县领导获得政绩。

拆东墙,补西墙,如此畸形的循环,竟然还成功了。

荒唐吗?讽刺吗?

可能不同的人,对此会有不同的感受。

如今20年的刑期,即将到期,出狱后的孙树华,对自己曾经创造的财富神话,会有哪些反省或者反思呢?

我们也很好奇,原因无他,只因这个财富人物带给我们的警示意义,值得深思,也值得讨论:

一个没有知识储备,又不向社会积极学习的傻大胆,是怎样被捧红,又是怎样摔落神坛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