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南京是一座绿化率很高的城市,但绿化率高,并不代表居民真正享受的绿地空间同样也高,这是两个概念。

数字层面截至2022年底,南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96%,建成区绿地率达40.8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20平方米。这里面前两个指标,绿化率和绿地率都超过4成,看起来确实很高,也超过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8.7%的水平。

但落到人均公园绿地这个指标实际只有16.2㎡。这算什么水平?在国内基本算是中等偏上的水平,不低也不高。不过成绩虽然不错,但我个人觉得体感层面南京的公园其实并不算多,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

01 有效绿地公园

01 有效绿地公园

统计层面绿地确实不少,航拍上或从卫星地图上看,南京公园绿地也很多,但这些都是真正有效的可以用于市民休闲的休憩空间吗?恐怕未必。

以南京老主城为例内部一片郁郁葱葱,但其实有不少所谓绿地空间都位于大学校园、各类大院、旅游景区等设施的内部,虽然属于绿地空间范围,但实际上有一些并不是大众能够正常享受的公共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使现在很多大学开放了校园,但基本上还是有较大限制的,比如某大学的要求是,每位自然人半年内每个校区可预约一次。很显然大学内部的绿地空间仅为市民低频探访空间,和普通公园绿地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各类大院就更不用说了。

这样一筛,老主城还有多少真正有效的绿地公园空间?虽然依旧不少,但考虑到较高的人口密度,我认为实际体感下有效的公园绿地空间虽不少,但其实也不算很多。尤其在覆盖面上不太均匀。

所以如果老主城未来还有机会拆迁,从疏解老城的角度来说更多留白,增添公园绿地顺带补充一下地下人防和停车设施或才是最恰当的做法。当然从项目的角度来说,似乎新住宅或新商业才是资方最想得到的,很矛盾。在这一点上南京各大核心新城或近郊的后发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02 公园与居住区的互动

02 公园与居住区的互动

尤其是南京江北和麒麟两个板块,一西一东,其在内部公园绿地空间层面的构建上有着不错的表现,有些虽然开发的还不完善,但至少空间预留出来了,而且都位于足够中心的位置,不仅位置极佳而且面积也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麒麟是一个规则的矩形,非常方正,可发挥的空间自然很大,但目前需要更加精细化的打磨,目前整体给人较为单一的感觉,我认为每个区块要有不同的主题要素,要有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空间,适当的轻商业环境也是要有的。其实这方面建邺的西城夜未央已经给出了样板,我觉得放到麒麟进行改良也是不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麒麟的这片超大公园,不仅是天然的露营地在我看来也很适合开展音乐节等露天活动,但好像目前没有这方面的尝试,不管怎样麒麟超大公园值得更好的发掘和打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北的青龙绿带相较于麒麟做了更多的优化,不单纯突出面积大小,而是尽可能的通过迂回连接的方式覆盖更多的区域和人口,相当把之前浦口新城的方案完全推倒重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被道路切割的各个区位还通过步行桥的方式进行连接,形成了公园空间和交通空间的二元剥离,这一点还是比较到位的。当然目前因为驾校以及公安学校等设施还没有搬迁,所以青龙绿带目前还不完整,部分区域仍然缺失。

其他包括雨花城市公园、浦口的兰溪公园、江宁的九龙湖公园、仙林的仙林湖公园等也都有着较为不错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