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物志,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

“我这一生是两个30年。从1925年参加革命到1956年,主要是从事作战和军事工作;1956年,从主持制定第一份国防科技发展规划起,到1987年退休,基本都是在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这个领域里。”

这是张爱萍将军晚年时作出的自我评价,短短几句便道尽了自己的一生,但其中的腥风血雨和生死一线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仅仅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他便几次大起大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5年12月,张爱萍参加了关于我国科学对国防需要研究的规划工作,并拟定了相关意见书。以此为起点,他开始受命参加国防建设工作。此后,除了在战场上建立了不朽功勋外,他在我国国防建设方面更是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了我国国防事业的领军人物。

1960年7月,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协议,撤走了全部专家,中国的原子能工业被迫暂停。与此同时,中国国内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短缺,经济严重困难。

在这一背景下,关于是否继续研制原子弹产生了很多争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爱萍被派去调查原子能工业的实际情况。历时一个月的实地调查,张爱萍向中央最高决策层提交了一份报告。报告中,他不仅提出将原子弹试爆的时间定在1964年,而且还明确指出钱并不会影响研究原子弹工作的展开,最关键的问题是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和协作能力。

根据这份报告,毛主席批示成立了研制原子弹的“中央专门委员会”,张爱萍自然是其中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3年,随着我国首次核试验进入倒计时,前线指挥部专门设立了一个气象站,时刻观测天气状况。

由于条件艰苦,张爱萍十分关心观测人员的生活,他亲自来到营区帐篷内,一会儿摸摸被子,一会压压床垫。不久后,他还给气象站送来了一台收音机。

1964年4月,当得知巡逻小分队在楼兰古城迷路,且缺水缺粮后,张爱萍立即乘车赶往小分队在楼兰古城驻扎的地方,还给他们带来了粮食和水。战士们见状感动不已。

1964年10月16日,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作为前线总指挥的张爱萍在现场见证了这一盛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周总理指示,基地需要准确地预报核爆炸烟云的运行轨迹和放射性浓度。张爱萍亲自叫来技术员罗箭和张玉琦让他们计算演员的运行轨迹。

两人不敢耽误,立即拿笔算了起来。不一会儿,罗箭便回答说:“现在应该到北京了。”

张爱萍听后,大声吼道:“既然在北京上空,那空军为什么没抓到?”

两人听后愣在了原地,立即在脑子里回忆自己的计算过程是否出错。就在这时,指挥部的电话响了起来。张爱萍立即接起电话,还没来得及说话,就听到里面传出了声音:“抓到了,抓到了。”

张爱萍这才松了口气,罗箭和张玉琦见状也放下心来。

紧接着,张玉琦又将算出来的烟云放射性浓度报告给了张爱萍,张爱萍看后,笑着点点头,说道:“好好好,赶紧回去休息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4年下半年,根据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指示,不少领导干部纷纷下乡、下厂蹲点,指导“四清”。

1965年9月,张爱萍主动要求到扬州一个条件艰苦的社队参加工作。在这里,他进行了十分详尽的调查研究,深入人民群众,并教他们学习毛主席著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1966年4月底,张爱萍结束了在这里的蹲点,继续回到军队工作。然而,就在他准备大显身手时,却被免去了一切职务,遭到监禁,身体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折磨。

1972年5月初,在周总理的关心下,张爱萍化名“张续”被送进了解放军301医院接受治疗,此时,他的左腿已经粉碎性骨折。

由于这个时候“张续”还有严重问题,因此,正在北京卫戍区某部担任警卫班长的赵保群奉命带领五名战士监护“张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保群见到的“张续”十分狼狈,头发乱糟糟的,胡子也好久没刮了,面色蜡黄,全身虚肿,虽然已经是夏天,但他身上穿的还是一件破旧的棉袄。

“张续”虽然狼狈,但他的铮铮铁骨却令赵保群刮目相看。面对所谓“专案组”人员的审问和胁迫,他始终闭着双眼,不肯说一句话。尽管麻药过后手术带来的疼痛让他眉头紧皱,大汗淋漓,但他始终不吭一声,对“专案组”的问题更是视若无睹。

赵保群见状,心中深受震动,并暗下决心要保护好他。此后,在他的精心护理下,“张续”变得干净了不少,初期没法下床的时候,赵保群便用便盆帮他解决,有家属来探望时,他也亲自守在门外,尽量为他们留出空间,拖延更多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2年7月28日晚上8时许,赵保群刚躺下准备休息时,就听到床头的呼叫铃响起,他急匆匆跑向“张续”的病房,此时的“张续”已经口吐白沫,脸色铁青,陷入了昏迷。

他大声吼道:“出什么事了?”

值班的战士说道:“刚有个戴着口罩的医生送来了一碗中药,并交代他要全部喝掉。没想到,他喝了没多久就这样了。”

赵保群立即向首长作了报告,并开始给医院方面打电话立即安排人来抢救。由于电话迟迟没有人接,他又急忙跑回病房,对五名战士下达了命令:“主治医生没来之前,看好了,谁都不能进来。”

交代完毕后,他便向主治医生宋军医的家中狂奔而去。最终,经过两天两夜的抢救后,“张续”终于醒了过来。在得知是自己的警卫班长救了自己后,他紧紧握着赵保群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爱萍有惊无险捡回一条命后,似乎早有预感赵保群将离开自己,特意交代他说:“我估计你在部队的时间不多了,但你要记得,走之前一定要来我这里一趟。”

果然,11月6日下午,赵保群和五名战士的警卫工作结束。这时,他才知道了“张续”的真实身份就是自己敬爱的张爱萍将军。

由于时间紧迫,他已经没有机会向张爱萍将军告别诉说情义了。临别时,他站在病区的窗下朝着他的病房敬了一个礼,然后转身离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3年3月1日,赵保群因给予“张续”特殊照顾违反规定提前退伍,四天后,他回到了家乡。此后,他将救了张爱萍将军一事深藏于心,没有向任何人透露。

而张爱萍将军在重新复出后,一直想法设法寻找自己的救命恩人赵保群。凭借着自己依稀的记忆,他特意请吴邦义记者帮忙在江苏泰兴、海安一带寻找。虽然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杳无音信,但张爱萍将军从未放弃寻找。

直到1986年春节期间,吴邦义再次来到泰兴、海安一带打听赵保群的消息,广播里也多次播报《寻人启事》。

皇天不负有心人,海安县的乡亲们听到赵保群的名字后,纷纷找到他说:“国防部长正在找你哩,赶快去北京吧……”

赵保群却笑着说道:“都过去了,过去了。”

很快,吴邦义也打听到了赵保群,他急忙派车将人接到了南京,并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张爱萍。几天后,赵保群便收到了张爱萍将军的来信和100元汇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7年11月13日,赵保群第一次来到张爱萍家中,当天,张爱萍早早起床收拾好后便一直等待着他的到来。

赵保群一进门,便看到了张爱萍夫妇站在大门口等候着他,走近后,张爱萍将军立即上前跟他紧紧拥抱在一起。

赵保群红着眼睛,哽咽地说道:“我这不是在做梦吧?”

张爱萍立即回答说:“如今美梦成真了,不是更好嘛。”

两人亲切地问候后,张爱萍将军突然脸色一变,生气地问道:“保群同志,我很早就恢复了工作,大家都知道我担任了国防部长,你那会儿在哪里?怎么能不来找我呢?”

赵保群知道张爱萍将军是在关心自己,他感动地说道:“首长,我一直在想着您。但考虑到您工作忙碌,便不愿来打扰。不过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您,看到首长身体健康我就安心了。”

此后,赵保群曾多次受邀来到北京做客,张爱萍十分珍视两人之间的情义。宴席上,张爱萍会郑重向家里人介绍警卫班长赵保群,并要求他们记住自己与赵保群之间的故事,张家的人也都十分尊重赵保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3年7月5日,张爱萍将军在北京病逝,赵保群得知噩耗后悲痛欲绝。7月10日,他坐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前来送自己的老首长最后一程。

参考资料:百年潮2009年11期、党史文苑2018年1期、《大江南北》、文萃报·周二版2023年46期、钟山风雨2009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