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能源产业家(ID:newenergy-story),作者:田甜,原文标题:《工商储现状调查:“90%的项目不靠谱,剩下10%还被撬走了”》,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跑了快半年了,李宇还没有项目落地,不自觉地压力越来越大了。

“简单来说,渠道这块儿,就是没啥靠谱的项目。我们还在跑,可能跑十家能有一家好点就不错,我们目前还没找到那一家。”

李宇来自南方某锂电厂商,品牌和规模都不大。这两年,公司也跨进储能大门,并于去年开始着重开发工商业储能市场。他负责广东区域。

新能源产业家沟通的过程中,李宇多次提到:“是不是因为我们企业品牌小,所以才这么难?其他厂商有啥好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的,记得分享下。”

难,不只是李宇一个人的感受。来自某工商业头部厂商的赵大为也觉得很难,“主要是竞争更大了。”

2024年的工商业储能市场彻底被点燃了。由于完全市场化,工商业储能市场被视作真正的星辰大海,也挤进了最多玩家。

夸张到什么程度,不妨来看一次招投标。

不久前,三峡水利2024年度用户侧储能设备框架协议采购,总共有64家企业投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已经耳熟能详的企业,如阳光电源、奇点能源、科华数能、汇川技术、盛弘电气等,还有大批新面孔,如埃斯倍风电科技、斯菲尔电气、新华三信息技术等。

工商业储能项目高度分散,单个项目体量小。200MWh相当于一些头部工商业储能厂商去年市场规模的一半。所以,上述集采属于超大单,而且厂商只提供设备就可以,不用再提供其他服务,非常稀缺。

更日常的情况是,设备厂商需要长期奔波在一线,去找项目,找居间人,找资本,还要撮合多方的协作。

整个过程漫长而充满变数。用李宇的话来说,就是,“十个项目九个不靠谱,最后一个可能还被撬走了。”

一、资源为王,居间人最先吃到肉

一、资源为王,居间人最先吃到肉

2024年,工商业储能市场进入拼资源的阶段。

对照2023年,2024年的工商业储能市场成熟了一大截。

最成熟的体现在产品层面。去年,大大小小的厂商,更多精力还是在研发和定义产品。

今年,工商业的产品已经成熟。一个典型标志就是,行业已经出现一些主流的规格型号。如一体柜的电量大多集中在260KWh、400KWh左右。

开发模式也更加清晰。工商业储能项目开发模式有3种: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融资租赁模式、业主自投模式。

图片来源:阳光电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阳光电源

新能源产业家从资深行业人士张隽永处了解到,目前,EMC是主流。开发方是核心参与者,负责项目的开发运营和分成,从设备商处购买设备和服务。资本方提供资金给到开发方。

这就是说,落地一个储能项目,需要开发方、投资方和设备商协同参与。

目前,融资租赁做的项目,量还不大。Jack看租赁创始人王俊鹏指出,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工商业储能太分散,不容易起量;

二是储能的专业壁垒要高于光伏,不太容易看懂。

自投的收益更高,但业主却要承担几乎所有风险,所以此类项目也不多。

产品成熟了,开发模式清晰了,收益也更加确定了。接下来就是项目开发了。

2024年,工商业储能市场进入拼资源的阶段。简单来讲,资源就是适合上储能,还愿意上储能的工厂、园区等。

找到了合适的场景,资本方、开发方和设备方才能有钱可赚。

资源为王,那手握资源的居间人就是牵着行业牛鼻子的人。多位业内人士都表示:“分布式光伏和工商业储能本来就是地头蛇的生意,很吃资源。”

新能源产业家留意到,在行业社群里,经常有人喊话寻找项目居间人。

社群中,经常有人发布寻找居间人的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群中,经常有人发布寻找居间人的信息

居间人的背景复杂多样,无法清晰划分。新能源产业家与业内人士沟通,大多得到的反馈是:干啥的都有,各行各业的都有。而他们的核心能力,就是认识业主,和业主的关系好,能够说服业主上储能。

作为地头蛇,居间人最先吃到了工商业储能的红利。

新能源产业家此前接触到一位居间人陈坤,在江苏南通某炼钢厂落地了一个20MWh的项目,最后到手居间费200万。“比之前创业一年赚得还多。”

李宇有同事负责江浙地区,据他了解,很多跑光伏的人来跑储能,张口要的路条费,就是每瓦时没有2毛钱不干。

他表示,“这明显是参照了光伏的项目,光伏2毛很普遍了,甚至还可以更多。但储能现在还做不到。”

居间费高一些,如果能拿到资源,那也算靠谱。但事实往往非常狗血。

有的居间人会广撒网,拿同一个项目信息去跟不同的开发方或者设备厂商谈,看谁能给到最多路条费。这种情况下,有时候自以为板上钉钉的事,又飞来变数。

还有业内人士反馈,一个项目信息被倒手三四次的情况已经见怪不怪,都想在倒手的时候赚一笔。人们把这类倒卖项目信息的居间人称为“串串”。

正是因为资源稀缺,为了抢到项目,分给业主的钱也一路水涨船高。

新能源产业家了解到,在江浙地区,有的项目分成已经卷到35/65,也就是将35%的收益给到工厂业主。还有的方案是前五年分成比例为20/80,最后五年50/50分成。

居间人拿了大把的路条费,给业主的分成也越来越高。收益空间被压缩,那在工商业储能项目参与的三方中,最苦的就是设备厂商了。

二、还要出钱出力,设备厂商最卑微

二、还要出钱出力,设备厂商最卑微

资源难找,即使资源确定了,但能否成功落地一个项目,还是未知数。

最关键的,就是看开发方、资本方和设备方的配合是否默契。

李宇表示,“三方协调非常重要,效率越高,项目落地就越快。但有时候,真的不是一方想快就快得起来的。”

相互牵扯的情况经常发生。

李宇就遇到过一个情况,他找来了资本方和项目,EMC合同都签好了,但是资本方比较强势,来来回回拉扯一些材料,最后业主直接说不做了。

李宇表示,“工商业储能其实不怕麻烦,就怕麻烦导致拖延带来变数。”

来回一拉扯,变数就出现了。最大的变数就是项目被别人抢走了。还有就是业主改变想法。“有的业主上储能的想法并不强烈,是被开发方和厂商推着往前走的。”

有时候,三方约好一起去拿项目,经常发现项目里还有一些变数,各种各样。据李宇介绍,他遇到的情况有:因为资料不全,导致装机容量不如预期,还有的是EMC合同条款来回扯。

整体来看,在工商业储能市场的参与方中,设备厂商最弱势,最卑微,因为僧多粥少。

工商业储能市场高度分散,又是地头蛇的生意。为了开发市场,设备厂商高度依赖渠道商。

渠道资源主要是分布式光伏开发商、售电公司、电力工程公司,还有做分布式综合能源等与企业能耗服务相关的企业。

在EMC开发模式中,上述企业往往就是开发方的角色,负责投资和运营。渠道商一般掌握着一些业主的资源,但也需要从居间人这里找线索。

竞争激烈,押注工商业储能市场的大小厂商,接连上演了一场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渠道资源争夺大戏。

一位渠道商对新能源产业家表示,今年以来,他至少被3家储能厂商邀请参与活动或会议。

渠道商被奉为座上宾,也掌握更多主动权。新能源产业家与多位渠道商沟通了解到,他们筛选设备厂商,大概看3点:

一是在保证品质的情况下,价格是不是足够低;

二是厂商能否提供金融解决方案;

三是厂商有没有返利。

由于口袋里资金不多,李宇所在公司只单纯地卖设备,不提供资金支持。“这难度一下就上来了,很多友商配套资本做开发,那效率就好很多。”

李宇表示:“价格上,我们也做不到最低价。那就用项目去换。就是你找到合适的项目给渠道商,他们再用你的设备,但这也并不是100%确定,只是优先考虑我们而已。”

简单总结一下,当下,设备商要做好市场开发,最基础的是要提供价格足够低、质量还靠谱的设备;进一步,还要出钱出力,提供资金支持,下到一线找项目。

三、写在最后

三、写在最后

当然,当下也有工商业储能厂商活得相对舒适一些。

一类是像阳光电源、华为这样的头部企业。既有品牌效应,也有规模效应,还有平台能力。他们可以和大的渠道商合作,快速放量。

比如,光储充是工商业储能重要的细分场景。今年3月下旬,阳光电源官宣,将联合滴滴小桔,全面铺开“充电站+储能”,覆盖1000座场站。

华为也在走同样的路子。有消息显示,2024年,华为将在全国340多个城市和主要公路部署超过10万个华为超级充电桩。切入充电场景,自然可以搭配销售自家的工商业储能产品。

还有一类企业,规模不大,但有充足的资金弹药,可以做到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需要协调的参与方少了,效率提升,也可以快速收获一定市场份额。

现在,行业竞争处于最为焦灼的时期,设备厂商全面承压,价格一降再降。

此前,张隽永在接受新能源产业家采访时透露:“今年,工商业储能的柜子将在1元/Wh左右徘徊,包括巨头在内。”

竞争激烈,价格贴地飞行,市场难做,部分厂商或将遭遇淘汰。热闹过后,谁能留在牌桌上,答案交给时间。

(李宇、赵大为、陈坤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能源产业家(ID:newenergy-story),作者:田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