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魏振军 李德华

“土地岭上走,劝君莫回头,那里有我无尽、无尽的乡愁……”5月22日,安徽边检总站吴兰添政委率“爱心助学团”代表,又一次如约来到了霍山县漫水河镇。7点半出发,216公里,11点到达——入深山、结远亲,这条山路,安徽边检已经走了21年。

漫水河镇地处大别山深处,是革命老区、红军故里。这里距离县城近50公里,山路崎岖,百姓进出极其不便。

曾经,由于在家务农不足以维持生计,大多数年轻力壮者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常年不能与家人团聚,父母与孩子的思念隔着大山,有的学生还曾因家境贫困濒临辍学。

自2004年开始,安徽边检总站(原安徽公安边防总队)响应“春蕾计划”号召,陆续将身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霍山县漫水河镇李家河、安家河、黄家湾、道士冲等山区小学,确定为“心连心、手拉手”爱心基地。他们每年在“六一”前后都会走进革命老区,开展暖心助学活动。

“我清晰地记得总站第一次到李家河小学助学时,给孩子们讲述国防教育课的场景历历在目。”时任李家河村第一书记、现任霍山县信访局来访中心主任的万桂香回忆起当年场景时说。

“每年边检民警的叔叔阿姨都会满足我的微心愿。”当接过移民管理警察们送来的助学金和生活用品时,11岁的张思兰禁不住红了眼眶。单亲家庭,父亲在外务工收入不高,奶奶患有胰腺癌、糖尿病、脑梗等多种基础病,成绩优异的小思兰就是家中的希望。如今有了爱的滋养,小姑娘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21年来,该总站累计捐赠助学金、教学用品、文体生活用品等各类物资达75万余元。此外,他们还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资助对象由上学期间的女童,拓展到正值学龄的男、女童;资助范围由小学生、初中生,扩大到高中生、大学生以及当地贫困户;资助项目由学习用品延伸到援建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先后开展“手拉手、心连心”“爱心图书室” “山里娃看省城”等主题文化活动30余次,1400余名当地儿童和群众受益,越来越多的山里娃学到了知识,走出了大山,成就了梦想。

“做一件好事容易,始终做好事难。感谢安徽边检常年以来给予的帮助。”漫水河镇中心学校校长杨昕表示。

以爱的名义奉献真情,以爱的行动回报社会。21年来,从橄榄绿到藏青蓝,安徽边检队伍虽然一茬接一茬地更替,但不变的是与山里娃的暖心“接力”,越来越多的民警职工辅警自发加入到捐助行列,越来越多的受益者用自己的方式感恩社会。

又一次戴上红领巾,该总站政治处主任赵岩松很激动。从第一次参与爱心接力活动,到现在虽已两鬓微斑,但其说仍然能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表示将持之以恒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2019年,80后女警王雪作为助学团队中的一员来到了安家河村,在得知小学生小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家庭条件较为困难后,她当即以私人名义和她结成了对子,每年资助其顺利完成学业,还多次将小李接到警营和家里做客,为她打气加油。如今,小李已顺利进入中学就读。

“‘爱心接力’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落实”,第一次参加活动的90后民警高屹说,“接过接力棒的我们,将用真情去关爱每一名有需要的孩子。”

一项延续了21年的善举,当年的“受助者”也在悄然蜕变为“助人者”。“我要做一个传承者,让这份爱心传递下去”,2020年开始,当年的“受助者”、如今已成长为国家公职人员的何丽亚做出了“持续20年,每年捐赠1000元现金及助学物资”的承诺,成为了这场“爱心接力”中的一员。

如今,得益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系列政策的倾斜,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霍山县于2012年摘帽,与前些年相比,漫水河镇面貌一新:平坦宽阔的村村通道路,整洁有序的街道,丰富多彩的文化墙,石斛、百合、灯笼椒等“土特产”被当地政府和群众做成了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凭借乡村旅游业的东风,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过上了红火的好日子,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今年,该总站还首次将省内下辖的6个边检站纳入爱心助力活动中,在全总站范围内开展“情系老区 温暖筑梦”爱心捐助活动,共筹得善款55740元。捐款将分两阶段,用于漫水河镇中心学校以及资助十户家庭困难学生,第一阶段总共向漫水河镇中心学校捐赠爱心款物45000元。

21年爱心守望、21年薪火相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安徽边检人的助学之旅,仍在路上。“我们将以连续21年不间断的教育帮扶为基础,以党组织联创联建为引领,将帮校与帮镇、帮村、帮户相结合,助力漫水河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该总站政治委员吴兰添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