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纽约时报》报道,对外声称已经“重创”哈马斯武装的以色列军队,正在加速向加沙地区全境增兵,因为前线局势非常不利,以军企图“南北夹击、双管齐下”,但却始终无法在地道战、游击战中战胜对手。当地时间5月21日以来,连续三天时间,以色列国防部都在大幅增兵。包括以色列国防军第933“纳哈尔”旅已经被部署到拉法市南郊,这已经是该地区进行地面作战的第五个以军旅级战斗部队。

(以军士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军士兵)

截至5月24日凌晨,9支以色列旅级战斗队已经进入加沙地区实施作战行动,如果加上1个负责外围警戒的以军预备役步兵旅,目前在加沙境内作战的以军旅级作战部队已经高达10个。这其中五个旅在拉法市方向,3个旅在进攻加沙北部的贾巴利亚难民营,而剩余两个旅驻扎在加沙中部的陆路走廊,其目的是区隔加沙南北两翼的“哈马斯”武装人员。

美国媒体在评论中认为,尽管以色列国防军在技术、装备和兵力上占据绝对领先,但是以军在加沙地带的长期“消耗战”中并未占据主动,也没有减弱“哈马斯”下属武装“卡桑旅”的作战能力。我们从最近一周时间曝光的大量战场视频可以发现,“卡桑旅”基层部队的反击能力依旧十分强劲,他们让以军在密集城区内寸步难行、骑虎难下。

(以军找到地道入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军找到地道入口)

一些西方军事分析师甚至认为,截至目前,以军在“铁剑行动”中死亡和失踪人员已经超过7000人,此外还有大约3万以军和预备役人员在战斗中受伤。为了弥补前线的兵力锐减,以色列国防军正在将大批预备役人员送上前线,以确保在城区内组织“梳篦、扫荡”时的兵力。

当地时间5月23日下午,“卡桑旅”在其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最新战斗视频,视频中“卡桑旅”竟然在贾巴利亚难民营,与以军巷战长达6个小时,交火期间“卡桑旅”打死1名以军军官和其两名助手,而且还击毁数辆以军坦克,这次夜袭行动让“卡桑旅”一举拿下关键底牌,那就是以军已失去“夜战优势”,他们甚至无法应对“卡桑旅”的排级战斗队。

(以军推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军推进)

我们从多段交火视频中可以发现,以色列军队不仅“外强中干”,而且依旧缺乏“步坦协同”能力,也没有多少巷战战法的迭代更新,以军装甲单位在进入贾巴利亚和拉法建筑物密集的城区后,其作战行动就不断受到“卡桑旅”作战人员的袭扰。

值得注意的是,以军在进入贾巴利亚和拉法城区后的战术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军依旧沿用“铁剑行动”中长驱突入,分割包围的战术,期望通过实施长驱直入的“坦克劈入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实施地面“斩首行动”,特别是控制关键建筑物,并对可疑地区实施重点“梳篦”,将所有藏匿在地下隧道的“哈马斯”核心指挥人员打死。

(以军小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军小队)

不过,半年前,以军同样在贾巴利亚实施类似的战法战术,甚至已经开始抽取海水灌入在贾巴里亚难民营里发现的“哈马斯”地道中,以期减少自身人员伤亡和装备损耗。但事与愿违的是,此前好不容易占领的拜特哈农等地区又被“卡桑旅”战士夺回,以军不得不从难民营建筑群里撤出。5月下旬,以军再一次对贾巴利亚地区实施打击,目的就是消灭“卡桑旅”的有生力量,但目前看其进攻效率越来越低,军事行动的前景非常暗淡。

(加沙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沙城市)

分析人士指出,以军所谓“梳篦战术”就是一种新时代的“地面绞杀战”,通常以军在发动进攻时,一般由重型装甲推土机和加固型装甲车开道,“梅卡瓦”坦克和“雌虎”装甲车辆跟进并负责掩护进攻部队的左右两侧。

多支以军突击分队会在各自划分好的区块内组织清剿作战,各个城区区块之间则受到空中无人机的实时监控,一旦有“卡桑旅”武装人员爬出地道,无人机将迅速找到其在街道内活动的踪迹,寻找时机开火击杀。

通常情况下,以军突击分队每前进一段距离,就会使用重型推土机构筑土堆防护墙,同时将周边高层建筑物全部炸平,以防止“卡桑旅”武装人员在建筑物内伏击以军士兵,最终在停靠地点临时修建一个“环形防御圈”,并以此为依托,向四周围剿卡桑旅军事人员。

(以军推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军推土机)

一旦完成对周边建筑物的清理,以军坦克和装甲车辆就会停在临时营地内休整,准备下一次进攻。如果以军在推进期间发现“卡桑旅”构筑的地道后,以军也很少派遣步兵清剿藏身于地道内的“卡桑旅”武装人员,而是通过探地雷达和地震分析仪定位,结合电磁探测和二氧化碳分析技术,查找出“卡桑旅”地道的换气口,先往地道内灌水或灌入毒气,再使用海绵炸弹炸毁地道出入口,或用快干混凝土将地道封闭,防止“卡桑旅”人员从地道冲出来袭击以军。

(内塔尼亚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塔尼亚胡)

然而,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卡桑旅”武装人员拥有极为灵活的游击战、地道战经验,他们通过地道和城市废墟中的小路快速机动,利用以城区中的残垣断壁、市郊灌木和密集建筑群作为掩护,“卡桑旅”通常以3至5人组成1个战斗小组,神出鬼没地对以军实施打击,以军则希望通过长期消耗战将“卡桑旅”耗死、饿死、困死,不过,从目前的战局来看,以军距离自己的作战目标还相差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