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的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正式开馆,首个主题展“上座——留余斋藏中国古代坐具展”同期拉开帷幕。陈列馆以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传统木作及家具工艺、艺术、文化和发展历史为主旨。作为一座民营公益性博物馆,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致力于建设成一个让大众了解中国传统木作的文化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

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馆长、区氏家具总经理区锦泽表示:“我和父亲区胜春先生自1982年开始收购修复古家具,他也是我国最早一批从事仿古家具制作的业内人士。区氏家具至今成立42年,一路走来,我们对古典家具的热爱一分未减,也常被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所折服。我们越发盼望着有更多人能来了解这些经典的内涵与魅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于是从2018年起,我们开始筹建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时至今日,历经五年,终于落成。”

匠艺书写历史,经典照进当代

这座刚刚落成的木作馆分为上下两层,一层展厅以呈现中国古代家具的灿烂历史和文化为主线,二层展厅则重点呈现与中国古代家具研究相关的文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木作馆一层展厅。

在木作馆一层22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370多件(套)文物以专题形式讲述了中国古代家具的历史文化和发展面貌。“木头的故事”讲述中国人与木头的密切关系;“中国古代家具发展简史”铺陈中国古代先秦至元时期家具的悠久历史;“明式家具二百年和清代家具”呈现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史上的高峰时刻;“工具和材料”重点提取并呈现传统木作不可缺少的两大要素;“一把椅子的诞生”让人直观了解一把四出头椅子从原木到椅子的繁复过程;“经典与演绎”上演明式家具精彩纷呈的变化;在“永恒的设计”中,观众则会被中国古典家具中蕴藏的珍贵智慧所深深打动——它启迪着现代家具设计,并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家具文献与研究陈列于木作馆二楼,二楼的展厅面积为700平方米,展出文物达5000余件(套),其中着力呈现了王世襄书房藏书,以及梁思成和林徽因等研究学者的书稿和绘稿等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原的王世襄书房。

精心复原的“王世襄书房”堪称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的镇馆之宝。2019年,区氏从嘉德拍得王世襄十柜藏书,并按其生前书房样式还原于此。2024年恰逢王世襄诞辰110周年,此举对其研学精神的延续和传承更显意义非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徽因梁思成手稿。

作为王世襄的藏品,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建筑手绘图同样是二楼展厅的重点展品,据考证,这批建筑小木作手绘图纸是中国营造学社李庄时期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建筑测绘线描图,有着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

此外,国内高校和学者的家具、建筑手绘稿与黄定中旧藏古代家具构件系列等皆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展品。前者源于学者的研究与梳理,对于继承和发展传统木作工艺和文化至关重要;后者展出的是中国古代家具收藏家黄定中收藏的家具构件——古代木匠虽然几乎没有留下文字著述,他们的智慧和技艺却印刻在作品之上,成为当代人了解历史的无字文献。

观“上座”,品历史遗珍

如果说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的常设展览如画卷般呈现了传统木作厚重的历史与多元面貌,其特别推出的主题展则是将视线投射至传统木作文化的某个纵深切面,探索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深入表达。

首个主题展“上座——留余斋藏中国古代坐具展”在开馆的同时正式拉开帷幕。展览由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师、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研究学者邓彬担当策展人,展品则来源于中国古代家具收藏家黄定中的私人收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座——留余斋藏中国古代坐具展”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囊括了近50件黄定中在其留余斋中珍藏的各种风格、各种材质的到代成熟椅具,以及奇趣别款的民间椅具,它们或材质珍贵、或工艺精良、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皆是非常罕见的中国古代家具珍品。在策展人邓彬看来,之所以呈现一场以椅子为主题的古代坐具展,是因为椅子在中国家具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意义,“我们的先民在中唐至五代时期完成了从席地而坐到垂足坐的转变,古代东亚地区只有中国人接受了椅子等高型坐具,可以说椅子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一千多年前中国人的生活;椅子是与人关系最亲密的家具,古代工匠在椅子上倾注了许多的心力;椅子也是使用最频繁的家具,一张优秀的古代椅子能保存到今天非常不容易。”

在黄定中的珍藏中,明式椅具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因此成为此次展览的重点展品。黄定中认为,明清古家具是全球收藏界公认的家具设计与制作的经典,达成了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其中杰出代表即为明式椅具。明式椅具有异于“少即是多”的极简现代主义,体现的是“繁中得简”的中国传统器物审美。这种审美风格在此次展览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座——留余斋藏中国古代坐具展”展览现场。

十二造物设计团队从陶渊明《桃花源记》汲取灵感,搭建起此次展览的空间布局:展览始于一组高低错落的若干人字顶白色房间,犹如江南的村落。观众穿行其中,观赏和凝视那些温暖色泽的黄花梨家具,可能也会像《桃花源记》中所形容那样沉醉其中而“忘路之远近”。白色织物将不同系列的展品分隔开来,光线柔和地透过它照在这些古代椅子上,会给人一种轻微的不真实感。古代工匠的智慧与精神,在穿越时间的迷雾后依然闪耀,仿佛若有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座——留余斋藏中国古代坐具展”展览现场。

从白色房间出来后,便进入一个宽敞的展厅,其中放置着许多精心挑选的古代家具。它们来自中国各地,保留着各自原生地域的文化面貌,有一种朴素的精神气质,能融入不同的空间环境。家具虽古,却能与人亲近,但又绝不是甜腻地取悦:它像一位君子,既理性又感性;它关注自然与时间,保持谦逊和内敛。

在策展人邓彬看来,每一位开始迷恋上古代家具的人,似乎都是《桃花源记》中那位渔人,乐不思返。而本次展览中的古代家具便是历史长河里的遗珍,经历过当时的工匠与文化精英的合作、对话与互动。它们不仅仅是家具,还是一个时代和文化的侧写。它们来自全国各地,服务于古代不同的社会阶层需求,制作材料和工艺也不尽相同,皆出自无名工匠之手,每一件古代家具都是一本书——一本古代工匠写给未来的书。希望能如策展人所言,每个来此的观众可以藉由展览窥得中国古代家具文化丰富多元的面貌,了解中国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非凡技艺,“照见来时的路,不复迷津”。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