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由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院士专家行”活动在福州举行。作为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正式开幕前一晚的特别活动,这场论坛聚集了9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院士专家,围绕“新要素环境下的数字经济发展”展开高端对话,探讨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数字技术创新以及数据要素价值释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数据要素的价值被进一步放大,成为推动生产力变革的重要力量。那么,具体到行业实践中,人工智能如何充分发挥数据资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著名遥感学家童庆禧表示,人类发展到现在经历过三次工业革命,在当前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更加突出的背景下,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无人模态”,比如无人驾驶、无人码头等。这些生产模态系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等转化出新的生产力,“体现了非常强的一种经济效应或新型业态。”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释放数据价值,将其转换为经济价值。据童庆禧分享,去年美国某公司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把自卫星出现以来的所有对地观测的遥感数据以及地球物理探测数据综合起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分析,实现了对全球矿产资源的分析重构。后来,该公司在赞比亚发现一个大型铜矿,丰厚的收益很快覆盖了此前的全部投资。

童庆禧还结合自身专业提到,当前我国有300多颗对地观测卫星在不断运转,每天会获取大量数据。从前,这些数据往往大部分堆在“仓库”里,很少能得到真正利用。对地观测卫星遥感的分辨率越高则影像越清晰,如今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这些数据重新进行运算,分辨率能从原始的0.3米被重构成0.25米,“这个非人工智能不可,因为它的数据量太大……很快我们0.15米的产品也会出来。”

论坛结束后,童庆禧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遥感影像是对地球各种形态的描述,且以大量数据为呈现形式。这些数据是一笔巨大的资源,要将它变成资产,没有人工智能不可能完成。如今,提高卫星遥感分辨率、形成超分辨率产品已成为人工智能强大的算力支撑下,释放出数据要素增值效益的典型应用。

采写:南都记者 樊文扬 王子黎发自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