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有赵丽颖、李现等众多明星的流量加持,后有众多自媒体博主分享亲身体验,让泉州蟳埔非遗簪花与“今生戴花,来世漂亮”的宣传文案火爆出圈,在网络上掀起了“簪花围”热潮。“簪花热”的背后,不仅是人们对美的追求与体验,更能体现出民众对我国非遗文化的喜爱与传承。各地游客慕名来到泉州蟳埔体验拍照,强力带动了泉州旅游业的发展,“非遗+文旅”也成为如今假期旅游新风尚。

“今生戴花 来世漂亮”

“游客八点不到就到簪花店门口排队,走在路上就有很多人在门口招揽生意,簪花阿嬷忙到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五一”打卡蟳埔簪花的大学生游客小焱对记者说道。根据携程平台统计数据,随着“泉州蟳埔非遗簪花”火爆全网,“五一”假期泉州旅游订单增速位列全国热门旅游城市TOP5,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了100%。

除了“簪花热”,央视《新闻联播》《文化中国行》等多个节目的报道,以及电视剧《春色寄情人》的热播,更是给泉州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据记者了解,《春色寄情人》有关话题新媒体播放量超百亿次,全国热搜70余次,其中不乏和泉州相关的话题,如“和李现一起打卡泉州”“泉州春色打卡地图”等,曝光量高达数10亿次。而“泉州文旅认证赵丽颖簪花出圈”等相关话题更是频频登上全国热搜榜,让大家把目光纷纷聚焦到了历史小城——泉州。

泉州是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的一座城市,有山,有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底蕴,“簪花”更是当地蟳埔村的特色文化之一。簪花,实乃中国古代佩戴头饰的一种,通常由象牙簪固定在发髻上,再以鲜花或其他材料制成的花朵缠绕而成。蟳埔女簪发戴花的古老民俗被称为“簪花围”,距今已有两三千年的悠久历史。2008年,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遗名录。

在这个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传统之中,泉州的非遗簪花文化蓬勃发展,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随着人们对泉州文化的热情高涨,参与非遗簪花体验活动的游客数量也呈现出了爆发式增长,达到了预期之外的水平。记者采访了一些游客,他们纷纷表示,之所以选择“五一”来泉州旅游,除了享受美食、探寻历史文化外,更重要的是想要亲身体验泉州非遗文化的魅力。“在网上看到了关于泉州非遗簪花的视频,觉得很美,所以特意来这里感受一下。”游客小焱表示,“非遗簪花融合了传统工艺和现代审美,每一朵簪花都有着独特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新中式”助推“簪花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新中式”审美潮流的兴起,传统文化元素正逐渐被重新审视和赋予新的时尚内涵,“新中式美学”概念近两年来也风靡全球、劲头无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新爱上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中。

这种审美趋势助推了“簪花围”在社交媒体上的火爆,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关注,进而推动了泉州非遗簪花的发展和传承。当地写真店老板对记者说:“这几个月,来簪花的游客大幅增加,尤其是‘五一’和周末。不仅有个人消费者,还有很多商家和设计师来找我定制独特的‘簪花围’产品,可见‘新中式’审美潮流对于传统手工艺品的推动作用。”

同时,“新中式”潮流也是民众对传统文化审美的回归和认同,选择穿戴传统民族服饰、戴簪花出游,也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追求。

“我最近迷上了非遗文化,从泉州簪花到蚕丝团扇、漆扇再到梨花盘扣,我都体验了个遍。”小焱告诉记者,在他们这些年轻人看来,非遗文化和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遗产,更是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的表达,“国潮”热便是最好的证明。

“新中式风”成为一股消费潮流。在此风潮下,具有中式风格的簪花、非遗、古风、汉服等产业,可以完美纳入这股风潮的一部分,因此很快便被接受、延伸。相关数据显示,小红书平台上相关笔记已超45万条,除簪花本身,非遗项目、摄影、打卡点等内容均占据高位。其后电商平台也出现了大量簪花产品,已有月销量破千的商家。

群策群力共筑“世遗之城”

泉州簪花热潮的背后,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和推动。泉州市政府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推动非遗簪花的传承与发展,为其在网络上的火爆提供了有力保障。

泉州作为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名城,非遗文化资源丰富,而簪花作为泉州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簪花等许多非遗传统手工艺逐渐被边缘化,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非遗文化,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如举办文化节、组织民俗活动等,积极宣传和展示非遗文化,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同时,政府还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相关培训和支持,让他们从中受益。

据了解,近年来,泉州市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不仅对泉州簪花非遗文化保护好、传承好,更是先后出台海丝条例、内沟河条例、骑楼条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文化旅游发展条例等法规政策,从立法层面将星罗棋布的世界遗产点长久保护好、利用好,为泉州建设“世遗之城”提供支撑。可以说,泉州政府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泉州的非遗保护做得太好了!”是各大社交平台上关于泉州的旅游攻略中最常见的称赞,这无疑是对泉州最大的肯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了之后才发现,这座满城红色的泉州,彻底改变了我对福建美食的刻板印象。姜母鸭、四果汤、牛肉羹、海蛎煎、润饼,每一个都好吃又实惠。”慕名去泉州体验簪花的博主加加表示,旅行中看到了许多志愿者,遇到了许多热心人。在线上,许多游客也在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平台为泉州暖心服务和良好旅游体验“点赞”。

当地文旅经济取得“开门红”的背后,不仅有全市群策群力,围绕“文化气”“烟火气”举办的千场活动、系列暖心服务和优惠政策,还凝聚了众多网络达人、古城讲解员、志愿者、热心市民的无私奉献、热情服务,他们共同为泉州簪上了一朵朵“正能量之花”,更完善和更暖心的服务,既让游客流连忘返,又为城市增光添彩。

应将“爆红”变“长红”

泉州文旅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五一”假期,泉州以“青春律动”为主题,策划“来泉州·松弛一夏”系列活动及惠民措施300多项,文旅消费潜力不断释放,逛世遗,游古城,品美食,赏南戏,戴簪花,追“国潮”成为假日热点。据测算,全市累计接待游客558.21万人次,同比增长82.51%;游客旅游总花费50.6亿元,同比增长146.83%;省外游客占比64.26%。接待游客总数量、增速及旅游花费增速均居全省第一。泉州的成功经验表明,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旅行体验,也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非遗+文旅”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许多拥有非遗文化的宝藏小城以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着游客,如潮汕英歌舞、晋城司徒小镇打铁花、绍兴嵊州竹编等等。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成为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所在,也能够有效带动消费,使探索非遗成为旅行的亮点。从手工艺品市集到美食节,通过非遗,让旅行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然而,有相关专家指出,“非遗+文旅”带来的热潮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一些地方在打造文化旅游景点时过于注重表面的“爆红”,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保护。其次,由于过度商业化,一些地方的文化景点变得商业气息过重,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甚至破坏了环境和当地社区的平衡发展。最后,部分宝藏小城在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导致了“爆红”之后的发展困境。

针对这些问题,该专家认为,非遗宝藏小城应当更加注重“长红”而非“爆红”。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传统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魅力源泉,同时要注重提升游客体验,打造更具品质和深度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前来品味,还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区利益之间的关系,让宝藏小城的发展能够长久而健康地持续下去。

“在‘非遗+文旅’之风的吹拂下,拥有非遗文化的宝藏小城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如何将这股热潮延续下去,让非遗宝藏小城真正实现由‘爆红’到‘长红’的转变,仍然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专家说道。

文|记者 贾淘文 □ 李芸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