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年来,浙江省宁波市坚持全域一体理念,深化实施“千万工程”,全方 位推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展现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靓丽新图景。其中重要的着力点之一,就是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如今,宁波乡风文明建设已经从“培植盆景”进入“形成风景”阶段,文明犹如一滴清水,浸润幸福印记,在四明大地上不断晕染。

有“尺”可量

培育文明风尚

“你是村里一把手,物资采购让谁干不就是你一句话的事儿吗?都是老同学老朋友,这点面子都不给吗?”2018年,宁海县越溪乡大陈村启动排屋围栏建设工程,需要购买近30万元的物资。大陈村党支部书记陈家龙的亲戚、同学、朋友听到消息后都来到他家“论交情”。

对于前来拉关系的村民,陈家龙理直气壮地拿出《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说:“你看,10万块以上的物资采购都有流程,找我没用。”

据了解,《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出台以前,一些村干部确实存在优亲厚友的现象,把一些“香饽饽”项目分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出台后,切实规范了干部用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021年,宁海县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将对小微权力的监督推向全市,相继上线村级小微权力36条多跨场景应用和“监督一点通”服务平台。

目前,宁海的村级小微权力36条多(跨)场景应用已覆盖全县,24万余村民已经注册了“监督一点通”,占全县户籍人口的四成以上,群众只需指尖点一点,就可以及时了解村里的重大事项、村级采购、资产资源、三务公开等信息,还能在线留言提出意见和建议。

小微权力监督之外,宁波市也探索村规民约与各种特色约束与鼓励机制对文明习惯养成的积极影响。

走进鄞州区云龙镇上李家村,乡村美景映入眼帘。不过,比村容更美的是村民的文明习惯和素养:乱停车、乱晾晒等不文明现象基本消失、全村垃圾分类率高达95%,在鄞州区行政村环境卫生考核中屡屡夺得桂冠、村里的志愿服务队规模越来越大……

这个常住人口 1500 余人的村庄,是如何做到让“文明”成为村民日常习惯的呢?答案是一张清单。

在上李家村的宣传栏上,张贴着《上李家村道德负面清单》,上面写着考核项目、标准要求和评分标准。考核项目包括庭院整洁、垃圾分类、门前三包等。如,庭院整洁一栏的标准要求是:庭院无杂物、户容整洁、摆放整齐加5分。如果没有达到标准要求就要扣分。

村里设立道德基金,并专门成立以党员、村民代表和志愿者为主的道德评议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每天定时检查,发现村民有不当行为,首次提醒,过期不改就直接处罚。如,对父母不孝等行为,村里暂停发放每月300元的福利补贴,暂停颁发各类荣誉称号。表现优异的村民,则能参与评选文明之星、文明家庭等,并由道德基金给予600元至1000元的奖励。

上李家村党委书记李德龙说,实行负面清单之后,村民的文明习惯悄然改变。如,有的村民原本要到城区大酒店给父亲办寿宴,经道德委员会成员上门劝说后,村民改变主意,遵守“倡导节俭,不讲排场”的规定;有的村民在庭院私自搭棚,评议委员会成员多次劝说无效,依规作出处罚,停掉村里的福利补贴,最终村民主动整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宁波市海曙区杖锡村俯瞰。

20多年来,宁波各地结合时代发展和村庄实际,不断修订完善村规民约,2465个村庄均制定修订各具特色、有效管用的村规民约,使规范做人、规矩做事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宁波98%以上的村庄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55%的村庄成为景区村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省级未来乡村数量居全省之首。

人人参与

促进乡村善治

有事现场说、上门说、线上说……在象山县,“有事坐下好好说”已成为农村居民的口头禅。

2009年初,西周镇杰上村村民对白溪水库引水工程补偿款存有疑问,导致流言四起。村“两委”班子召集村民开了一场“推进说事会”,详细介绍补偿款的相关事宜,打开了群众心结,融洽了干群关系,“村民说事”由此发端。

10多年来,象山县不断丰富完善“村民说事”制度,形成了“说、议、办、评”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实现村务管理、决策、治理、监督全闭环运行。

乡村善治,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20年来,宁波因地制宜巧解基层治理“方程式”,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进一步增强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动力。

不少乡村通过“村民说事”,形成了新的文明风尚。

在海曙区集士港镇山下庄村,有老人生活琐事需要跑腿,热心村民胡裕定都会骑上他的三轮车帮忙。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村民常常需要进行核酸采样,有时还要出门接种疫苗,胡裕定就骑上三轮车接送老人,一天最多时,需要往返核酸采样点、疫苗接种点与村民家中20多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山下庄村善治馆外景。

针对老人出行需求成为常态的现状,山下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询大家意见,提出是否能购置一辆汽车,这个提议得到村民的支持,很快,汽车到位了。如今村里提供的服务内容更广、跑的路程更远了。一辆三轮车、一辆电动汽车及时为民办事,实现“三分到、四方跑”(意为三分钟到、四面八方跑)。

在胡裕定的带动以及“村民说事”的支持下,山下庄村劲刮文明新风,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爱心接力中,整个村子的精神面貌也在发生变化。走在村里,笔者注意到,一些村民家门口挂有标着“十星户”的牌子,山下庄村党总支书记舒千丁介绍,“十星户”包括诚实守信星、遵纪守法星、热心公益星等十颗星,需每颗星都达标才能成为“十星户”,他们是村里“行走”的文明公约,引导村民提高个人素质,培育文明乡风

在鄞州区的村(居),“说事长廊”是最有人气的场所,村民乐于在这里共同商议村中大事、实行民主决策,发出自己的声音。大至文化礼堂等民生工程建设,小至路口红绿灯设置、晒场浇筑等都在“说事长廊”中得到集体讨论、充分论证、有效解决。除此之外,遇到纠纷,村民还能找熟悉村情民意又具备一定法律知识的“法律明白人”评理。

去年,因施工未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等原因,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村民许女士在村里乘电瓶车时,不慎摔倒造成手骨骨折。为调解纠纷,当事方找到了“法律明白人”忻宏斌。忻宏斌与驻村法律顾问叶甬蓉讨论案情后,对施工方和许女士进行了调解,并由律师从法律上对调解协议书进行把关,促成了调解协议当场履行,大家握手言和。

据统计,目前,宁波市已经实现1名村(居)法律顾问+5名“法律明白人”全覆盖。宁波乡村善治(示范)村、清廉村居比例分别为56.4% 和 53.5%,5 个案例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居浙江全省第一。

以文富民

村庄有形有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宁波市以文富民,由表及里、由内而外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提升”。

2019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来到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将这里作为一块“试验田”,开展一场“艺术家驻村”试验,探索艺术振兴乡村之路,通过挖掘村庄资源禀赋、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艺术振兴乡村,激活的不仅是乡村,还有那些乡村的主人——村民。在葛家村艺术改造乡村过程中,村民从一开始在旁边“看”,到后来一起动手“做”,村里的一步一景都有着背后的故事:30余年互不理睬的邻居,主动拆除相邻的围墙建设美术馆;4户人家将旧棚屋改成共享花园,该花园收获“四君子院”美称……如今的葛家村,130多名村民重拾老手艺,不仅成为手艺精湛的“乡建艺术家”,还受邀成为其他村的“艺术顾问”。

转变乡风文明,破解“政府干、群众看”的治理顽疾,“艺术振兴乡村”模式在宁波生根发芽:

鄞州区东钱湖镇城杨村在微改造过程中,村民孙红微将自家养的花木无偿捐给村里美化村庄,村民陆昌乾将自己 400 多平方米的别墅无偿提供给村里作为公共空间。

海曙区大力建设都市文博区,涌现出杜岙美术馆、龙幽竹文化博物馆等17家富有特色的民间博物馆。

镇海区永旺村修建梅园、阮家祠堂等文化景观,打造全新“文艺乡村”。以200亩稻田景观带建设为契机,启动花海精品线项目建设,发展稻田咖啡馆、露营基地、花海小火车、亲子游乐园等特色项目,通过农业休闲融合区和热门网红打卡点,将“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

文明信用还能换来真金白银。

说起在“道德银行”贷款的经历,余姚市临山镇邵家丘村村民陈庆尧不禁感慨。陈庆尧是邵家丘村榨菜种植户,2022年,榨菜到了播种的时节,而他手头的资金却周转不开。向亲戚借,有些不好意思;向银行伸手,要担保要抵押,还要来回跑上好几趟。在陈庆尧一筹莫展之际,村干部提醒他可以向“道德银行”贷款。由于他的道德积分较高,成功从“道德银行”申请到了5万元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道德银行”是余姚市公民道德建设领域的一张“金名片”,旨在推动“道德”与“信贷”联姻,以道德担保信贷、以信贷反哺道德,支持群众创业致富、安居乐业。2012年推出至今,“道德银行”已经覆盖余姚市21个乡镇(街道)、261个村(社区),授信金额达到197.17亿元。2020年,余姚又打造了“道德银行”线上应用,推出“道德评议”“道德画像”“道德信贷”“道德礼遇”等四大场景。目前,“道德银行”移动应用已上线“浙里办”平台,实现了提级共享,覆盖了全宁波范围。

20 年来,在乡风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下,宁波农村居民精神风貌和农村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美、乡风民风美、人居环境美、精神风貌美塑起了城乡之魂。据统计,目前,宁波共建成全国文明镇8个、全国文明村27个,省级文明镇27个、省级文明村186个,市级文明镇35个、市级文明村711个。67条文明示范线,串起了400多个文明村落,让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宁波经验表明,“千万工程”可以牵引干部群众理念转变,“千万工程”不只是物的建设,更是人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千万工程”可以带来农村风貌焕新,进一步促进人居环境与乡风文明双提升。

(作者:毛思洁 作者单位:宁波通讯杂志社)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10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