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青海省副省长杨志文介绍,近年来,青海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壮大高原特色产业,带动了全省近54万各族群众脱贫增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十年前翻了一番多。

盘点增收致富的渠道,杨志文介绍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第一方面,农牧业助力稳定增收。青海加快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精心培育牦牛、藏羊、冷水鱼、青稞、柴达木枸杞等特色产业,近3年累计向外输出农畜产品价值300多亿元。仅去年枸杞采摘劳务总收入就达到了5.89亿元,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助力群众增收明显。

第二方面,依托盐湖和清洁能源产业促进增收。得益于这些年盐湖产业和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青海有28.3万脱贫群众通过就业务工、土地流转、参与管理等多种形式有了稳定收益。探索开展“光伏+农牧业”新模式。

第三方面,融入生态产业实现增收。依托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发展森林康养、林下经济、乡村旅游、草原牧游等创收新业态,体验绿色生态之美的人越来越多,群众在家门口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

第四方面,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带动增收。通过青海拉面品牌培育推广,有近20万各族群众在国内外337个城市,开办青海拉面店近3万家,人均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此外,青绣产业焕发生机活力,30多万绣工、绣娘凭借着指尖上的“针”功夫,“绣”出了幸福新生活。

杨志文表示,下一步,财政奖补、税费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政策将向特色产业倾斜,60%以上的东西部协作资金用于特色产业发展,推动政策红利快享直达,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组合拳”作用。同时,每年将吸收20万人以上的脱贫群众围绕特色产业开展务工,支持发展符合实际的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