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绢地绣孔雀漆柄团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白绢地绣孔雀漆柄团扇

赤日炎炎似火烧,手持清扇把风招。夏天,人们喜欢用扇子消暑,民间有歌谣:“扇子有风,常在手中,你要想借,等到寒冬。”扇子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说已有数千年了。崔豹《古今注》上说:“五明扇,舜作也。”那时的扇子,主要用羽毛制作,为帝王将相挡风遮日以及仪仗的专用品。杜甫有诗云:“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自汉代以来,扇子便成了诗词歌赋的咏赞对象,随之产生了不少趣闻佳话。

诗人咏扇,作品甚多,其中写得最早而又最有价值者,是西汉才女班婕妤的《团扇诗》(又称《怨歌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该诗借物抒怀,辞婉而怨深,对扇子做了多方描绘。

三国时期,蜀国军事家诸葛亮手不离扇,爱扇之极。据《太平御览》引《语林》记载:诸葛亮出将入相,儒雅风流,一次他与司马懿战于渭水,只见“武侯乘素舆,戴葛巾,持羽扇,指挥三军,从容不迫”。三国之后,晋代名将也有类似佳话。《晋书·顾荣传》载:广陵相陈敏造反,欲与顾荣等共同举事,荣则表面应付,暗中聚兵于岸边,以备不测。后陈敏果率万众出战,尚未得渡,“荣手挥白羽扇,陈敏军溃败”。

书家与扇子的故事,应首推王羲之“书扇”之事。《晋书·王羲之传》中记载,大书法家王羲之在绍兴任右军时,见一老妪卖扇艰苦,便把她的白扇子取了过来,各书五字,老妪不解。王羲之说:“但言右军所书,每扇索百钱。”老妪依言而行,扇子被一抢而空。

至于大臣持扇趣闻,谢安很是值得称道。《续晋阳秋》一书云:“丞相谢安于京城遇一乡人将归故里,问其归资,乡人答曰:“岭南凋敝,我只有葵扇五万待售。”于是谢安遂取一把持之,京都庶士艳羡,扇价倍增,几日便售空了。

文论家张敷生时母亡,年数岁问母所在,家人告之已死。十岁时,求母所遗之物,多已散失,只得一画扇,乃收藏起来,每思母,则取而观之,流涕不已。

南齐另一位文人羊欣,好学不倦,博览群籍,尤善隶书,名闻朝野。据《南齐书·本传》载:会稽王世子元显,几次请羊欣为之书扇,均遭拒绝。元显一怒贬羊欣为后军舍人,羊欣则欣然受之,毫不后悔。

◎本文原载于《月读》(作者查柳荣),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