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推进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发病率逐年增长并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目前由于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生依靠药物治疗,如何延缓并发症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研究的目标。

我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李光伟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通过6年的临床试验及30年的随访研究,于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糖尿病及内分泌学》上发表了研究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研究是在中国大庆开展的,这项研究又被称为大庆研究。大庆研究从1986年开始,是一项领先全世界的糖尿病预防研究,这项研究也被认为改变了世界糖尿病学者对糖尿病预防的观点,30年研究观察的成果也被评为世界领先的突破性进展。

该研究从大庆市110660人中选出577名糖耐量受损人群,这群人正处于正常人向糖尿病过渡的阶段,研究者将他们分为了干预组(438人)和对照组(138人),其中干预组又分为了饮食干预、运动干预、饮食+运动干预三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6年生活方式干预后,研究组对这577人进行了30年的随访研究,他们对结果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运动+饮食干预组的糖尿病发病中位时间延迟了3.96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了26%,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35%,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33%,全因死亡率降低26%,中位生存时间延长4.82年,平均寿命增加1.44年。

这项研究首次证明了通过有效的生活干预,确实能减少糖尿病发病率及致死致残率,也就是说,糖尿病的心脑血管、眼、肾脏微血管并发症是可以早期预防的,并且,早期干预效果比晚期吃药更好。

那些已经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即使服用最新的药物3~5年,也只能降低30%左右的发病率,而早期干预在30年后也能减少30%左右的心血管并发症发病率,这也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上个世纪,糖尿病在我国还被认为是一种“富人病”,发病率并不高,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糖尿病患者增长速度也超出了预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而糖耐量受损人群正是高血糖的高危人群,在这项研究中,那些未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糖耐量受损人群20年后的死亡率达到了33%,30年后死亡率达到了惊人的72%,远远高于血糖水平正常人群21%和28%的死亡率。

那么,研究是如何进行运动和饮食干预的呢?

对参与研究的志愿者,研究人员鼓励他们每天至少增加1个单位的运动量,对于那些年龄小于50岁的志愿者,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增加2个单位/天的运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饮食方面,对于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25的志愿者,每天摄入总能量控制在20~30kcal/kg,并且饮食比例也有要求,碳水化合物约占55~65%,蛋白质占10~15%,脂肪占25~30%,同时需要注意酒精和糖分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对于BMI>25的志愿者,首先要积极减重,减少能量摄入,直到BMI降到23左右。

这项研究强有力地证明了生活方式干预对糖耐量受损患者的意义,对于与糖尿病抗争的战斗,只靠药物控制血糖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糖尿病发病人群越来越多,并发症也越来也多,只有从根源上预防糖尿病发作,才能有更高的收益,也更加具有社会意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糖尿病防治政策会有较大的改变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