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杨毓麟(1872-1911)与著名教育家杨昌济(1871-1920)是同乡,又是好友。1909年,杨昌济杨毓麟先后进入英国阿伯丁大学留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昌济)

1911年4月广州起义失败,七十二烈士英勇殉难。消息传到英国时,杨昌济和杨毓麟都十分悲痛,而杨毓麟尤甚。后来,他又看到英国报纸公然鼓吹瓜分中国,而清政府对帝国主义的无理要求则步步退让,于是更加愤慨不能自已。8月5日,从阿伯丁乘车到利物浦投海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毓麟)

这时杨昌济正在德国旅游,就由国民党元老吴稚晖(1865-1953)主持,打算将杨毓麟安葬在利物浦安菲尔德公墓,吴稚晖便向清政府驻英国领事馆申请购墓地费、安葬费。

时任驻英留学生监督、广德县(今安徽省广德市)人钱文选(1874~1957)认为,杨毓麟的墓碑费用过高而拒绝批复。吴稚晖便写信给杨昌济,告诉他向领事馆请款遭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23日,杨昌济收到吴稚晖的信后,凭着他与钱文选的交情,认为肯定一定会等到批准,所以他立即复函吴稚晖:墓碑必立,已无疑义。先生若属店主人开钱监之账,往索取之,渠当照付...弟顷作书与之(钱文选)...请其由公开销。渠得此,尽可以作报告矣。”就是说,立碑的钱,如果需要从领事馆索取,你尽管去拿,我马上写信给钱文选,他一定会按正常渠道拨款,你放心申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文选)

同日,杨昌济又随即给钱文选写信,沟通拨款之事。8月28日,钱文选接到杨昌济的信后,立即批准了吴稚晖的拨款申请,于是杨毓麟的墓碑费及追悼会的费用得到了落实。所以吴稚晖这天的日记这样写着:“华生君来言:(文选)付出... ...”

百年以来,每逢节日,旅英侨胞经常前往利物浦安菲尔德公墓,为杨毓麟扫墓,以表对这位中国民主革命家的深切怀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毓麟之墓/杨立军供图)

作者徐厚冰,网络图片,侵权立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