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品芝

电动自行车入户充电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但依然屡禁不止,原因是什么?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0.4%的受访者认为是居民对入户充电危害认识不足,58.2%的受访者指出是因为部分小区充电桩位置远、接口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0后国企员工彗星日常骑电动自行车通勤,“我看到过很多居家防火的宣传,知道不能把电瓶提到家里面去充电。但我以前经常把电瓶提到家里面充电,因为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充。前年开始,我们单位有了充电桩,后来小区里面也建了充电桩,我就不再把电瓶提回家充电了”。彗星说。

“首先大家都有侥幸心理,其次禁止电动车室内充电目前只是口头上的宣传,并没有强制执行,此外,可供充电的充电桩目前还不能满足需求。”谈及为什么还是有人会在家中给电动自行车充电,生活在北京的杨洋分析了原因,她表示,自己身边就有同事经常把电池拎来拎去充电,就是因为所住的小区没有充电桩。

调查显示,对于电动自行车入户充电屡禁不止的原因,60.4%的受访者认为是居民对入户充电危害认识不足,58.7%的受访者觉得是因为户外充电面临车辆被盗风险,58.2%的受访者指出部分小区充电桩位置远、接口少,56.8%的受访者归因于户外充电电价高于居民用电价格,34.0%的受访者认为室内充电行为较为隐蔽,管理难度大。

“充电桩的使用其实挺麻烦的。”彗星说,目前有很多生产厂商都生产充电桩,但每个厂商的标准都不一样,有的是带自己的充电器去就可以插上直接充,有的是伸出一根线来,自己必须要备一根跟这个线口吻合的线才能充得上。

“我的电动车原来没有配后备箱,充电的电源线老要拿来拿去,很不方便。后来安了后备箱,电源线可以随时放在后备箱里,就方便多了。但是也有不便之处,比如一个小区里骑电动自行车的人很多,有时候晚上回来晚了可能就没有地方充电了。”杨洋说,之前有个朋友在回来的路上没电了,到处都找不到可以充电的地方,剩下一段路程就只能自己把车推回家,“很多时候不是不想在户外充电,而是找不到充电桩”。

“我们小区的充电桩是不久前才建好的,但使用起来也不太方便,一是充电桩离我所住的楼非常远,而且它的顶棚是透明的,太阳晒下来温度非常高,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充电的话也会很危险。”彗星说,在充电桩上充电确实会比在家充电要贵一些,虽然这些钱相对于人身安全来说肯定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生活中确实会有人可能会在意这些,可能有时候为了省钱就不顾安全回家充了。

“大家现在已经普遍认识到居家给电动自行车充电的行为是很危险的,但是公共空间又没有足够的充电资源,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冒风险。”彗星建议强化充电桩设施的安装和维护,同时保证价格公开透明,且在合理的区间,“充电桩的厂商可以通过完善经营模式,通过提供额外的增值服务创造收入,让更多人愿意选择在户外充电桩充电”。

受访者中,00后占19.7%,90后占43.5%,80后占29.0%,70后占5.8%,60后占1.9%,其他的占0.1%。一线城市的占35.0%,二线城市的占41.2%,三四线城市的占20.9%,乡镇的占1.9%,农村的占0.9%。

(丁香雪钰对此文亦有贡献,应受访者要求杨洋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