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就是"立夏"了,这标志着小春时节结束,夏季的炎热即将到来。在我们老家福建沿海的小渔村里,总有一些农谚道出了立夏节气的特点:"立夏雨纷纷,菜苗遍地钻。落雨如注方知夏来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今年的立夏比往年提前了两天,这在当地算是个"早夏"了。老人们便引用了另一句农谚:"夏早夏些雨何多,菜价翻然蹿上涛。"

1. "立夏雨纷纷,菜苗遍地钻。"这句谚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立夏时节的季节特征——雨量充沛,气温升高,为蔬菜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所以到处可见新苗破土而出。

2. "落雨如注方知夏来到。"这句更直白地告诉我们,立夏时节雨量骤增,就是夏天真正到来的标志。

3. "夏早夏些雨何多,菜价翻然蹿上涛。"如果夏季来得早,通常意味着降雨量不太足,这会造成菜价飙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农谚从天气、农作物生长等方面道出了立夏时节的特点,对指导农事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比如立夏时要密切关注降雨情况,因为雨量充足有利于麻菜、白菜等夏季瓜菜生长,而干旱则可能导致歉收。所以,每逢立夏之时,村里便召开"菜讲",讨论这一季种什么菜合适。

今年立夏确实比往年提前到了5月8日,而当地平均降雨量却只有20毫米左右,比常年略少。因此,农谚"夏早夏些雨何多,菜价翻然蹿上涛"应该说得很贴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谚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它们凝聚了祖祖辈辈的劳动实践经验。比如"立夏雨纷纷"这一判断,源自对多年气候统计和观测的总结。不过,近年气候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导致个别年份有所偏差,所以对农谚还需持审慎态度。

农谚一般源于长期观察积累的经验数据,其中自然蕴含一定的科学道理。比如雨水充沛有利于蔬菜生长,干旱环境则会阻碍农作物生长。但从科学角度看,单纯根据节气来判断降雨量和气温变化仍显片面,还需结合多种气象要素综合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谚并非百分之百准确,但它们对于农业生产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价值,是长期劳动实践的宝贵经验积累。在气候多变的今天,我们不应完全拘泥于农谚,更应密切关注专业气象预报,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农时作业。

立夏象征夏日将至,老话说"立夏雨纷纷",意味着雨水充沛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虽然农谚有其科学合理之处,但我们仍需结合实际气候条件,与时俱进地调整农事安排,努力实现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