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内,一众大员随意坐着。

庆帝衣袂飘飘,没有架子的模样,哄骗了多少人。

“说的好,赏,就赏个青史留名吧。”

什么是青史留名,是庭杖,是血肉分离,是“文死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庆余年2》范闲不懂,明明赖名成顶撞庆帝不是一天两天,直言进谏怼天怼地不是一回两回,为什么偏偏这回就触怒了天子的龙鳞,不惜背上污名也要杖杀了他。其实,归根结底,不是别人,正是因为范闲。

赖名成之死 是众人合谋的恶果

赖名成,一个纯粹的文人,一个响当当的谏臣。

他何以会卷入到这场滔天的风波里。

是范闲,范闲看不惯二皇子李承泽里通外国,中饱私囊,看不惯检蔬司压榨小农。

他特意设了局,当众索贿3000两逼都察院检举揭发,扛起反贪的大旗。

谁曾想,赖名成是一个一根筋的轴人,在反贪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殿之上,他一个个检举揭发,从检蔬司、范闲、范建到监察院、二皇子,最后直到皇上,庆帝本人。查的通通透透,说的明明白白,将庆国最后一块遮羞布给撕了下来。

原本,赖名成有许多次逃生的窗口,但是都被一次次堵上了。

第一次大殿对峙,林若甫安排太子门人摇旗呐喊,将赖名成架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逼得赖名成不得不一搏到底。

第二次御书房内,庆帝发出了许多到此为止的信号。一是不准追查二皇子和长公主私通北齐之事,二是惩戒了二皇子和范闲、范建。庆帝给了台阶,赖名成非但没有下,反而顺杆子上,等到庆帝问是该赏,还是该罚的时候,就表明一切为时已晚了。

再这一次群体表演中,推波助澜的有林相,林相的每一次发言,都在点到了庆帝的心眼上。一句青史留名,注定了赖名成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陈萍萍,庆帝问该赏什么,陈萍萍拿出了被范闲检举揭发的受贿珠宝,进一步刺激了庆帝。

赖名成之死,是一场众人的合谋、表演和试探。试探皇子的份量,试探庆帝的底线,最终,所有人都惊了,庆帝对自我的偏执和狂妄超过了大家的预期。

“对于杖责言官的君王,历史都会颇有微词,那么我吃点亏好了。”

一句话,定生死。

范闲已然成为庆帝忌惮对象

君王对待孩子,是怕你不成才,又怕你太成长。

太子说,他早晚有一天会和庆帝“物伤其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子很聪明,但是他必须得时不时地表现出愚钝,毕竟一个愚钝的太子,才能坐的稳太子之位。在庆帝的厚黑教育之下,太子很阴险,很虚伪。

明面上跟范闲说,闯进院子护卫关几天就是了,其实全杀了。

明面上答应范闲,去边镇追查证据,其实派人去屠了城。

腹黑、阴险、手辣,又爱表演的太子,是庆帝的翻版。

在庆帝看到太子为范闲说话的时候,他狠狠地踹了一条凳子腿,问太子能不能坐得稳?

二皇子是庆帝亲手选出来的磨刀石,是制衡太子用的,是缺一不可的椅子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子可以和二皇子斗,二皇子可以和范闲斗,太子也可以和范闲斗,但是庆帝不能看到他们任何一方有结盟的迹象。

赖名成之死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庆帝不是不能容忍赖名成直言进谏。

而是不能容忍都察院和范闲走近,成为范闲的唇舌。

范闲是未来内库的主人,监察院的主人,前所未有的重臣,就注定了他必须是孤臣。

让所有人都恨他,远离他,惧怕他,是庆帝杖杀赖名成,并让范闲监刑的真正原因。

庆余年2》庆帝大,还是万名大?赖名成的问题,庆帝给出了直白的答案,范闲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他想走一条不同的路,他最终能做到吗?

#电视剧庆余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