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海外聚会持续了近90年!背后的故事得从中国讲起……

CCTV纪录

加拿大多伦多,每年10月,会举行一场特别的年度聚会。

这一天,一群加拿大人会相约到当地的一家中餐馆,一起品尝中国菜,唱中国童谣,分享他们的中国故事。

聚会者有一个共同点——自己或者家人有在中国四川生活的经历,与会者中,最年长者已年过九旬。

纪录片《故乡几万里》

84岁的玛丽·沃克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开始于她父亲青年时代的年度聚会,经一代代人薪火相传,已持续了近90年。

纪录片《故乡几万里》

一切,都缘起于那一年……

1892年春天,清光绪十八年,25岁的医学博士奥马尔·基尔伯恩和他的妻子詹妮来到中国成都。

纪录片《故乡几万里》

作为一名医生,基尔伯恩发现,大多数中国人缺乏科学的卫生防护知识。

那年夏天,一场严重的霍乱在成都流行开来。

詹妮开始不停呕吐,随后陷入反复昏迷。

那时候还没有抗生素等有效的治疗手段,连续昏迷18小时后,詹妮最终离开人世。

纪录片《故乡几万里》

为了陪伴自己,妻子远离故土,不想竟遭此大难,基尔伯恩陷入深深的自责。

但他并未消沉,决心继续自己在中国的事业,告慰妻子在天之灵。

穿上中式长衫,给人看病

“当时中国的社会体系对于穷人来说相当困难,他对此非常地沮丧。那个时候,他下定决心,要尽全力在医学这方面帮助中国人民。”基尔伯恩的外孙女玛丽·沃克说。

他首先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启尔德。

1894年5月,成都四圣祠街一间简陋的教堂里,启尔德和医学博士瑞塔宣誓结为夫妻。

纪录片《故乡几万里》

这一刻,启尔德家族在中国的故事,也正式拉开了序幕。

婚后,瑞塔跟随夫姓,改名为“启希贤”。

启希贤

今天乐山市人民医院所在的白塔街,百年前就有乐山的第一个西医诊所,诊所的创办者就是启尔德和启希贤。

纪录片《故乡几万里》

1897年,通过多方筹集经费,在成都四圣祠街诊所原址上,一座规模更大的医院建成了。启尔德成为这所新医院的院长, 启希贤成为四川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执业的西医女医生。

纪录片《故乡几万里》

纪录片《故乡几万里》

医院投入运行后,很快人满为患。

启尔德后来回忆:“在中国,感激的病人会送医生牌匾,这是对医生技艺与功劳的一种肯定。我的妻子曾经收到一个馈赠的匾额,里面的褒扬之辞是最夸张的。上面有题词,居然将我们比作中国古代两位名医,让我们觉得有趣又十分荣幸!”

一天,启希贤应邀出诊,患者是一位官员的妻子,她的一双脚长了溃疡,坏脚踝关节只有皮包骨头,肌肉因很少使用已完全萎缩。

纪录片《故乡几万里》

启希贤知道,这是长期缠足的后果。除了截肢,没法做任何处理。

作为一名医生,对这种摧残身心健康的行为,启希贤无法视而不见。

纪录片《故乡几万里》

1896年,在启希贤倡导下,四川天足会第一届年会在乐山召开。她亲自担任第一届天足会主席。

一位外来的洋人女医生,竟成为了四川反缠足团体的领袖。

纪录片《故乡几万里》

1910年3月11日,华西协合大学正式开学,大学仿英国牛津大学体制,设董事部,聘请欧美知名大学教师任教,启尔德为学校成立四处奔走、倾尽心力,当选首任理事会主席。

纪录片《故乡几万里》

1912年,通过海外筹集资金和当地政府拨款,启希贤负责的妇女儿童医院迁入四圣祠街南面新建的大楼,医院拥有52张病床,是中国西部最早的现代专科女医院。

纪录片《故乡几万里》

1919年,在中国工作了28年的启尔德,休假返回加拿大,探望家人。

谁知,这一去,竟成永别。

因旅途劳顿导致肺炎复发,启尔德在加拿大医治无效后病故,享年仅53岁。

纪录片《故乡几万里》

在今天的成都忠烈祠西街,有一所明代会府遗址,历史上是祭祀忠烈的祠堂。

纪录片《故乡几万里》

启尔德去世的消息传到四川后,追悼会就在这里隆重举行。

社会各界送来的无数祭奠挽联,全是对启尔德富有同情心的褒扬、谦逊人品的赞许、精湛医技的钦佩,以及对他勇于献身的精神的敬意。

纪录片《故乡几万里》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一群曾经

在成都华西坝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

在四川工作生活的人生经历

引发了他们对中国、对四川

不能割舍的爱

5月23日-26日

锁定CCTV-9

每晚20:00档

纪录片《故乡几万里》

为你呈现1892年至今的百年时光里

一群外国友人割舍不断的中国乡愁

重现一段中外民间友好交往的重要历史

每天中午12:00

央视频APP更新一集

扫一扫二维码

观看正片

来源:CCTV纪录微信公众号

撰稿:张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