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杨林宋 赵苑旨)5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4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近5年力争实现每年度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增长超过10%,力争5年内实现全国每百万人口捐献率达到8的目标。

“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5月23日,武汉大学移植医学中心器官获取与分配(OPO)科主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OPO科常务副主任周威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此次《意见》的发布,更加细化了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健康发展的主要措施和工作要求,为工作的规范开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强调了要加大人体器官捐献科普和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捐献光荣的社会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自2010年试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以来,目前年捐献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但我国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PMP)偏低,器官移植供需缺口依然很大。”周威表示,很多老百姓对器官捐献缺乏了解,归根到底是知识、理念普及不足,这项事业的全面铺开还需要多部门、多系统联动,最终落脚点是老百姓观念的转变和全社会的参与。

《意见》明确,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合作,建立会商机制,共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相互通报工作信息,联合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宣传动员、志愿服务、表扬奖励等活动,推动人体器官捐献系统性多学科协作机制的建设,形成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合力。

“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为例,在湖北省卫生健康委、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等部门的指导下,医院联合当地卫健、红十字会系统逐个县市开展人体器官捐献源头培训活动,捐献理念和知识的普及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并支持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周威介绍,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可以遇到器官捐献者生前做过器官捐献登记或者家属是器官捐献志愿者,且这一比例在逐年升高。同时,越来越多的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和已做过器官移植的患者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可能他们曾经淋过雨,所以会为别人撑把伞。”周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