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闭户时寻梦,无人可说愁。
还来送别处,双泪寄南州——宋 苏轼《次韵子由初到陈州》

熙宁三年(1070年),在恩师张方平的推荐下,苏辙离京前往陈州出任学官,苏轼思念弟弟,经常到送别苏辙的地方遥望陈州。

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第二年秋天,因为与王安石变法理念有分歧,苏轼自求外放杭州通判,途径陈州时与弟弟团聚。

苏轼没有料到,此次分别后,有近七年时间,兄弟难得相见,咫尺天涯,为了和弟弟离近些,苏轼主动要求调到密州任职知州。

人在宦途,身不由己,彼时苏轼在密州,苏辙在齐州,只能书信往来,难得相聚,苏轼到密州的次年秋,苏辙任满将回京述职。

山长水远,世事难料,羁旅漂泊,再见无期,苏轼眺望齐州的方向,惆怅不已,作《画堂春 寄子由》给苏辙,表达思念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宋 苏轼《画堂春·寄子由》

简译

天高云淡,柳花飘飞,金黄色的麦田如同波浪般随风起伏,傍晚,风平浪静,水面如新磨的铜镜似的。

小舟像织衣服的梭子那般在湖面上飞快地来去,船上的采菱女们一起唱采菱歌,歌声是那么悦耳动听。

平原之上,远天辽阔,水云相接之处,波光漾漾,天气晴好,风和日丽,伫立在小楼之上,凭栏远眺。

天色渐晚,暮霭沉沉,暮云遮住了远眺的视线,看不清济南的方向,我们一同归隐的愿望,是如此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赏析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上片忆昔,写六年前陈州相聚的美好时光,清新明朗的景色描写,衬托出彼时的愉悦心情,轻盈,又悠闲。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七月,苏轼赴任杭州通判,途经陈州时与弟弟相聚,并在此地逗留了两月有余。

柳湖位于陈州城西,因湖边遍植柳树而得名,苏辙喜欢这里,闲暇时常常流连于此,还在湖中心筑读书亭。

一般情况下,柳树春天开花,春末飞絮,可因地域差异,陈州柳树秋日飞花,苏轼赶上了这非同寻常的景观。

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沃野千里翻金浪,傍晚时分,夕阳西下,那澄净的湖水就像一面新磨出来的铜镜似的。

兄弟久别重逢,有说不完的心里话,同住同游,柳湖泛舟,读书亭诗酒唱和,欣赏采菱女悦耳动听的采菱歌。

亲人都在身边,一家人其乐融融,那是一段多么温馨美好的时光,在同年九月,他们还一同去拜访了欧阳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下片抚今,写彼时的思念之情,高楼远眺,山水迢迢,暮霭茫茫,看不到弟弟任职的地方,唯有临风怅惘。

熙宁四年(1071年)九月,苏轼与苏辙和恩师欧阳修相聚十余日后,兄弟二人就不得不在颍州就此别过了。

泛舟清淮上,荡赣洗心胸。所遇日转胜,恨我不得同”,执手相看,泪眼朦胧,苏辙恨不能与哥哥同行。

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而身不由己的苏轼,又何尝舍得与弟弟分别呢。

惟有柳湖万株柳,清阴与子供朝昏”,颍州分别后,兄弟常牵挂,书信往来,苏轼更是常写信安慰弟弟。

熙宁八年(1073年),苏辙由河阳学官改授为齐州掌shuji,第二年,苏轼杭州通判任满后,要求调任密州。

齐州和密州相邻,苏轼只为离弟弟近些,可咫尺天涯,仍是难以相见,熙宁九年九月,苏辙任满即将回京。

得知消息的苏轼惆怅不已,兄弟已经有五年未见了,而昔日相约早退的“夜雨对床”之愿,更是遥遥无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记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手足之爱,平生一人”、“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在苏辙心里,苏轼既是兄长,也是志趣相投的师友。

昔日兄弟在京城备考,准备进入仕途,曾相约早退,过韦应物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隐居生活,可终其一生也未能实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熙宁九年(1076年)年中秋,苏轼在超然台赏月,思念弟弟,酒醒后写下千古流传的《水调歌头》。

这首《画堂春 寄子由》,作于同年九月,中秋节未能团圆,节后苏辙又要离开济南回京述职,苏轼又怎不感慨万千,愁情满怀?

上片写昔日同游之景,欢乐明快,动静结合,如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下片写一个人小楼远眺的当下之景,心事重重,惆怅满怀。

无边的思念,就这样弥漫开来,昔日有多美好,今日就有多凄凉,全词八句话,四十九个字,没有一字说思念,思念却无处不在。

参考资料:

《宋史 苏轼传》

《宋史 苏辙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