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诵读者:孙宁

高青县法院唐坊人民法庭干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学最重 名利最轻

——钱学森的清廉故事

金钱、名誉、地位,在钱学森这里,都没有生存的市场。1938年,27岁的钱学森便在美国获博士学位,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远在美国并在科学事业上已颇具建树,完全可以享受到优厚的待遇。可是他却不顾重重阻挠、甚至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历经5年的波折,终于在1955年回到祖国。1958年,当他看到从农村考进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的孩子,连买把尺子的钱都没有,便将自己《工程控制论》的稿费捐出来,专门买些学生们的学习用品;1962年,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又将自己《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的3000多元稿费作为党费上缴给组织;1978年,他将组织上为父亲落实政策补发的一笔钱,同样交了党费;1994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他连支票看都没看,就写了一份委托书,将这笔高达100万元港币的奖金,捐给了我国西部的治沙事业......

钱老对科学技术的重大贡献是多方面的,但对于“官位”、名利之类,却常常表现得异常淡泊。据相关资料,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初建时,钱学森就是院长,可是后来,他却主动要求当了副院长;虽然担任了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副主席,但是早在1992年,他就致信当时的政协主席李先念,请求辞去政协的一切职务;2005年,他还致信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请求免去他“学部委员”,即现在的“院士”称号。退出一线工作后,他还给自己定下不题词,不为别人的书写序,不参加任何成果鉴定会,不出席任何应景活动,不出国,不到外地开会,不上名人录等等“原则”......

有言道:“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对于我们活着的人,钱老是一面多么明亮的镜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话“清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学森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这位被人们称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的老人,不仅在科学领域给中国和世界留下难以估量的贡献,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

供稿:孙宁编辑:张茹

初审:孙 心冉复审:张振峰终审:李山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