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上海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上海这座城市正以最大程度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打造科技创新发展新高地。普陀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市委决策部署,主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局,立足实际谋创新、抓创新、促创新,加快构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优势。

这十年,阔步前行间,普陀区级财政收入由2013年的75.08亿元升至2023年的154.43亿元,总量翻了一番;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由180家增至651家,增长超260%;重点培育的四大科技产业区税收占比三年实现翻番……普陀区坚持以“中华武数”科创布局为引领,重点围绕“武林大汇”四个字下足功夫,科技创新要素逐步集聚,科技创新成果逐步显现,一套具有普陀特色的“科创秘籍”正日渐耀眼。

谋篇布局,练好“武”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设科创中心,首先需要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快推进关键资源集聚。普陀“科创秘籍”的第一式,就在于修炼“内功”,从顶层设计出发,对于区域整体科创布局进行谋划。

普陀作为上海的“西大堂”,是上海连接长三角及内地的重要枢纽,是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的重要节点。结合本区发展实际,普陀区提出了“中华武数”的科创布局。其中,“中”即中以(上海)创新园,“华”即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武”即武宁创新共同体,“数”即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区内整体布局,以‘中华武数’作为普陀区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全力帮助科创平台练好‘武功’,进一步引领带动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同向发力。”普陀区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这样整体性的谋篇布局下,普陀串联起了全域的科创资源,全面激活创新动力。目前域内已汇集起华东师大和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16家科研院所、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千余家科技企业。这些创新要素和主体聚合起来,深化协同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成了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

比如,为促进其中“武”字要义的武宁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普陀特别在区一级成立了工作专班,主管组织建设、产业规划发展、人才服务、科技服务等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为重点项目的协同攻关提供了坚实保障。共同体还发起成立了“百大平台”联盟,把武宁路沿线科研院所、创新企业、创新平台等各类创新主体凝聚起来,推动“政产学研用”全链条协同发展。

此外,中以(上海)创新园在三年时间里已落地各类知识产权500余项,建成了中以创新成果孵化加速服务平台和国际数字安全与生态运营中心;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全力打造集成电路研究平台,发起设立了长三角高端智库联盟;海纳小镇市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发布了全国首个地市级数字化转型指数,海纳工程院正式揭牌,成效同样显著。

打造科创平台的同时,普陀区也在配套布局上同步发力。空间方面,普陀具有中心城区稀缺的可开发土地资源,丰富的产业空间和科创空间不仅为现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载体,也同步孕育着新产业萌芽发展的可能性。交通方面,普陀历来区位优势明显,再通过近十年的建设,现在同时拥有内、中、外三条环线和9条轨道交通,距离上海虹桥枢纽仅15分钟的车程,交通配套分布在“中华武数”的各个点位上,更是成为创新要素交织流动的科创纽带,服务辐射全市甚至长三角。

生态打造,丰草长“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届上海数字创新大会

科创布局日渐清晰,下一步则是聚焦“林”字,打造一个环境优质、服务高效的科创生态,全方位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蓬勃发展。

生态究竟好不好,在这里干事创业的企业家们最有发言权。“人靠谱(普),事办妥(陀)”这句朗朗上口又接地气的口号如今已成为普陀企业家们对营商环境的共识。与普陀携手走过数年的上海积家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就用“润物细无声”来形容企业对营商环境的体会:“普陀区的营商环境是非常好的。无事不扰,有事必到,真正用服务和责任打造了营商环境的金名片。”前不久,区内投促办、科委等相关部门主动上门,就高新技术政策配套等问题与企业进行了紧密沟通,提供精准服务,助力企业不断取得更大发展。

企业的认可只是生态优化的一个缩影,普陀持续以最实举措守护“科创之林”成长:连续7年发布了《普陀区推进‘人靠谱(普)、事办妥(陀)’营商环境建设行动方案》,提出100条改革举措,持续跟踪营商环境优化情况;制定了“普陀科创十条”,从现有数百条政策中精心筛选出最具含金量、最解渴的10条举措,为科创企业撑腰鼓劲;成立了总规模50亿元的“半马苏河科创基金”,发挥国资创投作用,鼓励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为创新的种子插上风投的翅膀……

这些具体举措通过政策引领作用,引导区内优质科创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优化公共服务功能,集聚技术平台、金融服务、创新孵化等服务机构,打造优渥创新生态之余,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增长,产生更多溢出效应,更好服务科创中心建设发展。

除了政策投入方面的整体性支持,促进“高手”间的切磋互动同样有助于科创生态的打造。“企业出题、院所答题”的机制正是普陀目前进一步做优生态、厚植土壤的一大探索。政府办活动,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在科技创新层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让企业和各类创新资源活络起来,促成他们之间的新合作、新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集成电路研究成果展演区

此前,中铁市政环境建设有限公司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急需一种“排水管疏通清障机器人”,而同属普陀的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旗下的机器人平台正好有承接能力。双方共同梳理核心需求,最终就“市政管道清淤疏通机器人”项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已进入需求调研阶段,预计2025年初落地。据统计,近三年普陀已成功协同攻关近70个重点项目,充分体现了“企业出题,院所答题”科创生态模式的活力优势。

类似的还有瞄准各类高质量孵化器的打造。就在5月15日,普陀区智能互联创新技术孵化器正式启动,这是普陀区长征镇天地软件园整合上海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功能型平台(“工控平台”)以及上海市互联网协会两大市级平台资源优势,打造的一个创新孵化载体,计划逐步培育一批产业领域聚焦、专业能力凸显的高成果转化、高水平创新的科技型企业,助力普陀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园区—平台—企业”的良性发展生态,自然能够吸引优秀企业的目光,首批已有7家企业签约入驻孵化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企业通过“中华武数”科创集市展示产品技术

能级提升,“大”抓产业

布局明确、生态完备,产业的培育壮大则是普陀进一步完善这套“科创秘籍”的“硬招式”。高浓度的科创要素集聚,高质量的科创生态打造,为产业发展导入了天然优势,普陀区坚持“大”抓产业、抓“大”产业不动摇,将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深度融合,依托产业绘就科创新图景。

过去几年间,普陀开展了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研究、优势产业培育和集聚模式研究,为产业立区提供了参考。紧紧围绕科技创新的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被确立为普陀区四大重点培育产业。四大产业发展迅猛,经济贡献占比逐年递增,从三年前20%的区域税收比重,增至目前超过40%,产业体系已初具规模。2024年一季度,四大重点产业已实现区级税收12.72亿元,同比增长18.91%,无疑成为区域科创型经济最强支撑。

具体展开来看,智能软件更是在四大产业中稳居龙头,2024年一季度实现税收同比增长26.81%。产业专班在服务、政策、招商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有侧重地引进培育头部企业,使得产业培育兼具质量与速度。

许多扎根普陀的企业正乘着这样产业培育的东风,从昔日的“蚂蚁”变成了今日的“大象”。智能软件产业重点企业波克科技从十年前二三十人的小团队发展为如今上千人的集团总部,从200平方米的租赁办公室到4万平方米独立大楼,从产税近乎为零到超十亿元的龙头企业。收钱吧从一家民营小公司发展到如今全国2000多名员工的数字互联网代表企业,成了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业务范围覆盖全国500多个城市,注册商户超过了180万家。还有饿了么、利欧集团、谦玛网络等一批高能级头部企业纷纷落户,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势能。

非新无以为进。除了聚焦重点产业,让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之外,普陀还进一步抢先培育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抢占科技创新新领域新赛道。网络安全、数字广告、元宇宙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上海城市安全大脑、市数字广告园均在普陀建成营运。

以元宇宙产业为例,今年,普陀区已正式成立元宇宙产业联盟,上海电信、上海移动、上海联通、新国脉数字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国企行业龙头,相关前沿技术研发高校,以及区内元宇宙企业等20家单位成为联盟首批成员,共同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和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建立技术创新的集聚中心,推动技术成果在元宇宙领域应用转化。

融会贯通,“汇”聚动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华武数”科创集市

武林绝学,往往融合各派技艺,同样,创新发展也需要融会贯通。普陀的“科创秘籍”还着力破除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之间的壁垒,推动平台、项目、技术、机制一体化协同发展,把丰富的创新要素汇聚起来,把各方面的创新力量汇集起来,真正打通普陀科技创新的“任督二脉”。

去年六月,普陀“中华武数”科创集市正式开市,创造性地通过定期集市的形式将企业所需的各类要素集合到一起,为企业对接资源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在服务机制上,普陀通过五大重点功能区的投资促进中心动态收集企业需求,定向联络基金公司、银行、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进行现场集中服务,并开展项目路演、融资对接、科创服务、政策培训等一系列活动。

蓝鸟科技是普陀的一家中型科创企业,在面对迫切的业务拓展所需的现金流时,正是科创集市帮助他们解了“燃眉之急”。“在科创集市的现场,就有银行主动上门来为我们提供相应的服务对接。”企业相关负责人对科创集市的实效十分惊喜。同时,在区科委的支持下,银行还为企业的“科创贷”审批开设了绿色通道,不到两周,3500万元的授信额度就成功批复,为企业鼓足了发展的干劲。

引入与集聚高水平的人才是发展科创的核心,也是科创企业不可或缺的需求。为助力“人才链”支撑“产业链”,普陀不断加大人才服务力度。具体举例而言,普陀成立了武宁创新共同体科创人才实践基地,依托院所、平台、企业推出一批实践锻炼岗位,加快培养技能人才、科创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借助华东师大、同济大学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资源,紧跟产业发展需求,“订单式”推出人才培训项目,出台“1+N”人才政策,更好推动有为“高手”与科创企业间的双向奔赴。

此外,普陀区还建立了“一企一策”工作机制,针对企业实际需求制定“一对一”解决方案,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重点对发展规模较大、创新优势明显、创意能力突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企业和项目进行服务倾斜。积极开展政企、区校交流合作,举办潜力企业、重点企业政企畅聊早餐会、午餐会、下午茶和产业联盟会等活动,落实“重点企业服务包”和“服务专员”机制,搭建常态化的政企沟通桥梁,不断增强政府与企业间的黏性,让科创企业不仅“落得下”更能“留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