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抄袭?不可能吧。别急,小编这样说是有依据的。

第一次听说贝多芬这个人,其实是在小学课本上,一篇叫做《月光曲》的课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述的内容主要是:一对可怜的贫苦人家的兄妹,妹妹是一个盲人,非常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曲子。正好被路过的贝多芬听到了这个需求,于是就进屋为妹妹演奏

当他发现妹妹听的如痴如醉的时候,禁不住为妹妹即兴创作了一首曲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月光曲》。演奏结束后,贝多芬回到了家里匆匆忙忙的记录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的贝多芬是一副平易近人而且非常有才华的形象,他为盲人谱曲也体现了他对于其他人悲天悯人的情绪,

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显然并不是这样的,《月光曲》的全名是《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这首曲子的传闻有很多,还有人说是贝多芬写给自己的姑娘的。究竟是因为什么,其实并不得而知。教科书上给出的故事,也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教科书上给贝多芬树立了一个高大的,善良的,不骄傲的正面人物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是因为教科书大部分把贝多芬塑造成了一个伟人,所以当小编发现贝多芬的某些曲子竟然是抄袭的时候,简直是一瞬间就颠覆了贝多芬在我心里的正面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贝多芬的经历

小编第一次完全的深入了解贝多芬是源自于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其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形容的就是贝多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这位被后世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的音乐家,他的经历充满了奋斗、挑战与辉煌,同样也充满了痛苦和荆棘,真可谓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贝多芬生于1770年12月16日,在罗马帝国的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家庭里,他小的时候受到了父亲严厉苛责的教育。

但是他并没有像很多普通人那样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好,反而培养了他倔强的性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编一直认为拥有一个严厉的父亲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父亲就好像一座大山,也是我们这辈子要翻过的第一座山。

如果一个人永远笼罩在父亲的阴影里,那他注定不可能有所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幸运贝多芬发布了父亲这座大山,但是也造就了他敏感,激动的性格。因为他缺少慈父的关爱,所以他的情绪较为偏激,甚至有些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小的时候,贝多芬就展现出了他非凡的音乐天赋,从四岁开始就可以还奏大键琴,八岁就可以在舞台上表演。这样的演奏天赋称他为音乐神童,一点也不为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贝多芬的音乐启蒙老师是来自于普鲁士的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飞,同于父亲的苛责,聂飞是一个善于引导部分音乐才华的人。

更是因为聂飞的教导,贝多芬的才华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培养,在12岁时,他已经成为了沃尔斯坦伯爵音乐队里的助理管风琴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因为这次事件,才开启了他一生的“音乐仆人”生涯,也标志着他正式进入音乐界。

贝多芬在伯爵府里,逐渐的受到重视,但是他心存远大抱负,并不满足于只是给贵族演奏音乐的这种小差事,他渴望更加广阔的音乐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在1787年,他毅然决然的决定离开波恩前往维也纳。想要跟随当时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学习。

尽管学习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维也纳的音乐氛围和名师的指点为洛芬日后创作的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维也纳,贝多芬博采众家之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最终他通过学习的各种音乐技巧和理论知识开始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最终有了属于他自己的音乐风格,自成一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以及《第一交响曲》等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才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贝多芬的音乐之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老天爷就好像嫉妒天才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1803年至1814年他进入了创作的中期,也被称为外在期。

在这一时期他选择了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塑造了时代的英雄人物形象,揭示了对立面的矛盾与冲突,他寄情于美好的大自然,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内涵抒发了自己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第三(英雄)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和《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命运却似乎对贝多芬开了一个非常残酷的玩笑,在他的创作高峰期,他开始出现了耳聋的症状,这对于一个靠音乐吃饭的音乐家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他选择扼住命运的咽喉,采用用小木棒抵住牙齿在钢琴上进行创作的方法,用声音的方式从耳朵变成了骨传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将这种痛苦和挣扎化为音乐的动力,在耳朵听不见其他声音的日子里,他凭借着神奇的想象力接连创作出了震惊乐坛的名作。

多芬的晚期创作更加深沉,富有哲理,他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融入到了他的曲子里。

最后,于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

二、什么是明朝的九和曲?

就是一位像贝多芬这样伟大而坚强的人,为什么我说他的曲子有可能涉嫌抄袭呢?想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明朝的九和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无论是在史学界还是在网友的心目中,《永乐大典》都有着无法取代的神圣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记载在永乐大典中的九和曲究竟是什么?

广和曲、肃和曲、凝和曲、熙和曲、雍和曲、安和曲、凯旋曲这七首为国家专用交响乐。还有两首位明朝皇帝为祭祀自己家人所专用的两首曲子:泰和曲、寿和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贝多芬的三首曲子,《英雄》、《命运》、《田园》则和《永乐大典》中的军乐曲目,具有极强的相似性。

这里面的联系如下:《英雄》代表着军队出征,《命运》代表着战场上生死未卜,《田园》则象征着凯旋后卸甲归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为什么说贝多芬有可能抄袭?

虽然说世间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但是文艺作品其实还是有很大可能具有相似的特征的。因为只要两者的创作时期,当时的周围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发展比较相同,那么还是很有可能创造出两首非常相似的曲子的。

例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就是这样的意境相同。原因就是当时那个时代声乐所追求的共同的意境,比较温柔轻松,在平静中却又蕴含着治愈人心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为什么非要说两首来自于地球两端的歌曲有可能涉嫌抄袭呢?主要还是由当时的政治格局来判断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来判断,在贝多芬所处的时期,欧洲大陆的国家极有可能是中国的附庸,或者非常崇拜中国。

所以,导致中国的歌曲流入欧洲之后被贝多芬所借鉴。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这是欧洲后人将这三首歌曲强加在贝多芬身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习俗也是欧洲人的老传统了,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时期。

欧洲的历史很容易愿意将其他人的功劳全都集合在一个人身上,用来凸显这个人的能力非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比如亚里士多德是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等等。

但是经过现在的史料考证,如果这些都是亚里士多德一人所作的话,那么当时欧洲的羊根本就用不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当时的欧洲并没有造纸术等生产技术,亚里士多德很难将其的所有观点全部记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哪怕其他生产力条件水平都够的话,这也并不是亚里士多德一个人,在他短短的一生就可以完成的。

而是欧洲人为了凸显亚里士多德的全知全能,愿意将其他人的功劳全都集合在他的身上。不排除贝多芬也有可能是经历了这样的情况。

结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贝多芬的《英雄》、《命运》、《田园》这三首曲子确实和中国《永乐大典》中记载的九和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之处。但是具体原因却并不可考。

有可能是中国的曲目传到了欧洲,被贝多芬所借鉴。也有可能是欧洲人,将这些其他人在后期创作的曲目,全都强加在贝多芬的人身上。用来凸显贝多芬在欧洲音乐历史上的无人能比的才华。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