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手机早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它不仅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更加快速便捷的解决方案,还具备娱乐和工作属性,难免令人爱不释手。其中,“短小快”的短视频便是极具代表性的手机应用程序,它深受各个年龄层次用户的喜爱,很多人的手机中都安装了多个短视频应用程序,但除了上述正面功能,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

未成年用户规模超1亿人

前段时间,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发布《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短视频用户规模超1亿人,其中11.9%的未成年用户在工作日平均每天观看短视频超过2小时,7.2%的未成年用户在节假日每天观看短视频超过5小时,77.5%的家长表示担心孩子看短视频上瘾。

在其他的社会调查项目中,《中国青年报》曾对1557名受访者进行问卷调查,87.7%的受访者喜欢刷短视频,且受访者年龄段越低,刷短视频的兴趣越高;69.4%的受访者感到自己过度刷短视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曾对我国29个省份的3万多名10岁至16岁的中小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33.4%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对“我不能忍受没有手机”表示同意。

为了了解南昌市民浏览短视频的情况,笔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20名市民,他们均表示平时有浏览短视频的习惯。其中,有15人每天浏览短视频时长超过2小时,另外5人则在4个小时以上。因为年龄、职业等存在差异,他们喜好短视频的类型各有不同。此外,有80%以上的受访市民表示,能够意识到刷短视频虽然可以带来一些快乐,但千万不能沉迷其中,否则会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熬夜刷手机短视频是常态

今年35岁的刘海波有两个儿子,老大读小学二年级,老二3岁不到。每天下班回家,他要辅导大儿子作业,哄小儿子入睡,再帮着妻子做些家务,忙完之后差不多就到了睡觉的点。“爱人和我每天最自由的事,就是睡前刷手机,那是仅有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刘海波说。

刘海波和妻子睡前浏览短视频的习惯已有多年,两人各自拿着手机不停刷,不知不觉间便到凌晨一二点,有的时候刷短剧越刷越兴奋,总想要看到后续剧情的发展,熬到凌晨三四点也不在少数,早晨起床时感觉萎靡不振。

在刷短视频的时候,还有不少市民被网红“种草”,买了不少“看上去需要但其实没用上”的商品。在慧谷产业园一家网络科技公司工作的杨帆说,由于工作压力较大,她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手机直播平台上购物,付款的时候感觉非常解压。在她的手机上,笔者看到了好几个热门的短视频应用。

“短视频平台上那些网红经常分享生活中给他们带来快乐或便利的商品或服务,很多看上去应该是他们亲身使用后的真实推荐,而不是商家给他们的付费代言,这样的视频可信度比较高。”杨帆在不同的平台关注的各类网红超过100名,在他们的引导下,她平均每周到手的快递在20个以上。“不过说实话,退货也不少,留下来的也大多闲置,虽然知道可能用不上,但看见他们推荐的时候,就是很想买。”杨帆坦言。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人会出现陷入无目的地刷手机的现象。不少市民表示,现在的短视频平台算法非常奇妙,会不断推荐自己喜欢的内容,并结合大量的数据进行精准推送,有时候自己并不知道想要做什么,只是拿起手机不停地刷,沉浸在一个又一个的短视频中。

子女焦虑老人短视频刷不停

过去,青少年沉迷网络让家长焦虑不已。如今,情况发生逆转,随着最早一代“网瘾少年”步入中年,年迈的父母沉迷短视频的现象开始让他们担心。随着使用短视频平台的老人越来越多,不少老人被大数据精准“拿捏”,落入“信息茧房”。

田女士的母亲经常给她转发各种短视频,笔者看到,最近的几条短视频包括“告诉你的孩子,走路也要留神”“冬天经常洗澡的人会怎么样呢”“汽车保险这样买才对”等内容。田女士告诉笔者,她母亲近几年总是为她和孩子们的安全问题感到焦虑,“老人刷刷视频打发时间没什么,但是有些偏负面的内容今天推、明天推,不断反复推送同一类的视频,让老人被洗脑,因而变得非常焦虑。”田女士曾经看过母亲短视频的浏览记录,发现了问题所在,很多内容经过自媒体的加工和渲染后,一个比一个惊世骇俗。

家住青云谱区的胡家玮也告诉笔者,他做梦也没想到,67岁的父亲和60岁的母亲到晚年成了“银发低头族”。“我平时和父母分开住,周末回家的时候就看见他们分开在不同的房间刷短视频,吃饭的时候也是低头看手机,老人家耳朵不好,两部手机外放的声音非常吵。”胡家玮试图劝过父母,让他们多出门社交或者锻炼,但父母说老房子没有电梯,现在腿脚不方便尽量减少上下楼,在家闲着没事干只能看手机,“可能也是我的陪伴不够吧,他们只能靠刷短视频减少孤独感和寂寞感。”

借助短视频“碎片化”学习

现在提及短视频,很多人最先反应的都是“沉迷”,但也有不少人表示,短视频是个工具,如何使用关键看个人。

平时喜欢长跑的吴九旭在短视频平台关注了几个“大V”,2019年他开始尝试长跑减肥,从跑100米都喘不过气到今年3月完成人生首个全程马拉松,吴九旭说,自己是跟着“大V”一点一滴学习呼吸调整、跑姿、步频等关于跑步的知识,通过短视频平台还结交了不少跑友,大家互相激励,一起实现自我的突破。

有不少年轻人表示,平时工作繁忙,会利用上下班通勤等“碎片化”时间学习。“短视频平台也有不少学习、读书一类的博主,每次讲一个小知识点,只要三五分钟,包括时事热点、历史、地理、文化、舞蹈、音乐、绘画等,内容非常丰富,既可以轻松学习,又便于互动。”在红谷滩区一家金融企业工作的李提香说,短视频具备“短小快”的优势,是非常适合“碎片化”学习的平台。

来源:本报消息

撰稿:贾明

值班编校:张鹏晨、徐贵保

值班主任:齐菲斐

值班编委:邹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