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阻止建造2000亿的大型粒子对撞机,这也惹怒了中科院院士王贻芳,气得他不顾形象大声道:一定要建!不建中国落后30年!

王贻芳是实验我国高能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2012年3月,王贻芳带领团队实验测得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这是一项巨大成就,被评为当年的十大科学进展之一。

随后,借着研究成果,王贻芳打算研究建造我国自己的大型粒子对撞机,一旦成功,中国物理学在世界上将走路大突破,这是个不可多得的机遇。

只是王贻芳所谓的机遇的代价有点大,因为粒子对撞机的研究经费达2000亿人民币,同时有失败的风险。

也就是说花费2000亿得到一个不确定的结果,成功还好,不成功的话这么多钱就打水漂了,买个经验教训,2000亿的经验教训太过昂贵了。

当时不少物理学者一致赞同王贻芳的想法,虽然耗资巨大,但是所带来的成果也是非常丰厚的。

就在王贻芳高涨时,90岁的物理学家杨振宁站出来反对,相比而言,杨振宁的影响力高于王贻芳,他的反对很有参考价值。

对此,王贻芳非常生气,不顾形象坚持建造粒子对撞机,并表示这是非常难得的时机,也是一个绝佳机遇,如果错过这个机会,中国物理研究领域将落后世界30年。

王贻芳还强调,2000亿元造价虽然高,但是中国并不缺少这笔资金,一旦建成后便可以更好地进行物理研究,提高我国物理研究水平。

杨振宁顶着骂名反对对撞机的建设,相比其他人,杨振宁对大型粒子对撞机的需求度更高,他在粒子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按照他的研究领域应该赞成对撞机的研究建造,为什么会反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因在于杨振宁出于现实考虑,对撞机的研发经费实在太高了,并且相关人才储备不足,当时中国缺少高水平的物理人才,所展开对撞机的建造必然要高薪聘请国外顶尖人才,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国外的研究人员对对撞机的研究完全没有负担,毕竟不是他们出资,失败了也不用负责,成功了也把专业技术学了去,等于说中国出钱给别人做实验,这不是为他人作嫁衣吗。

再说,就算对撞机建造成功,怎样充分利用它呢,建造成本要怎样收回呢,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并不是科学家一句话,纳税人就要无条件地掏钱。

另外还有一点杨振宁没有说出口,中国打算建造对撞机的事情欧洲和美国表示同意和支持,无数案例告诉我们,美国支持别国做的事要么困难要么就是个坑。

说会对撞机的事,当时是2012年,中国已经是世界大经济体之一,相比现在的中国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无论怎样,2000亿放在任何时代都不是小数字,杨振宁的想法是这笔钱应该放在更需要它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换句话说,作为物理学家,杨振宁清楚地意识到大型粒子对撞机的重要性,但是对当下的中国而言,优先级并不高。

对撞机对物理学研究是有利的,至少在物理学领域是可以为全人类的未来做贡献的,可是这并不意味着那时的中国肩负着如此沉重的任务。

当时的中国主要任务是科学和经济的发展,为人类做贡献的话题还是太早了。

相比而言,新能源产业、芯片产业、生物工程等领域研究的优先级都要高于对撞机的研发。

退一步说,2000亿可以改变很多人的生活质量,相比于一台对撞机,在当时的中国来看,人民幸福更加重要。

当然,也不是说对撞机不重要,王贻芳的想法也是对的,我们可以借用或者租用其他对撞机,并不是中国非要自己建造不可。

就像近几年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干预,已经到了卡脖子,影响我国正常发展的地步,那么如何突破芯片,怎样建造自己的光刻机就是重中之重,相比之下,对撞机的渴望远没有达到光刻机。

经过几番辩论,相关部门评估后,最终还是否定了王贻芳的提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贻芳站在科学的角度提出对撞机项目,这无可厚非,而杨振宁则站在更高的民生和发展角度,显然这是更实际的,任何科学研究最终都是为了人类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