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言

众所周知,胰腺癌是消化系统中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多年来,胰腺癌的诊断及治疗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其治疗理念也在艰难探索中不断更新与完善。近期发布的《2024CSCO胰腺癌诊疗指南》基于多项临床证据,对胰腺癌一线和二线治疗方案进行了重要更新与推荐。在此,医脉通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虞先濬教授进行专访,围绕胰腺癌诊疗现状及外科领域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文整理访谈精要如下,以飨读者。

 虞先濬教授:破局思辨,从胰腺癌指南更新,看胰腺癌未来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虞先濬教授:破局思辨,从胰腺癌指南更新,看胰腺癌未来发展

河有两岸,事有两面

辩证看待NAPOLI-3研究

虞先濬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胰腺癌曾长期被视为无药可治。随着化疗和靶向药物的不断发展,治疗前景已得到显著改善。然而,对于晚期胰腺癌的治疗,可供患者选择的方案较少,临床上通常推荐最佳支持治疗。伊立替康脂质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困境,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2016年,NAPOLI-1研究1首次证实了伊立替康脂质体在胰腺癌二线治疗中的价值,并验证了伊立替康脂质体联合方案在胰腺癌二线治疗中的疗效。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在过去20多年里,以两个方案、三种药物为主力的化疗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的情况下,如果患者出现化疗耐药,并不意味着无法治疗,伊立替康脂质体可以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随后,经过临床工作者的不断努力,NAPOLI-3研究2将伊立替康脂质体的应用从二线治疗扩展到一线治疗领域,并取得阳性结果。该研究结果表明,在初诊时失去手术根治机会的胰腺癌患者中,NALIRIFOX方案可以作为一线治疗的可选方案,这标志着伊立替康脂质体真正进入了一线治疗时代。

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如何在现有治疗方案(如NALIRIFOX、FOLFIRINOX或者以吉西他滨为基础的治疗方案)中进行选择,还需要不断开展临床试验进行验证。其次,按照传统治疗观念,当患者无法耐受毒性或体力状态下降时,我们可以将NALIRIFOX作为FOLFIRINOX的替代方案,甚至疗效更优。但为使治疗更精准,我们在关注靶向、免疫等药物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化疗的精准治疗。尤其是面对免疫、靶向和精准治疗领域进展较为缓慢的胰腺癌等肿瘤时,精准化疗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最后,我们要谨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在临床实践中,既要着眼未来,也要回顾过去。我们应不断总结案例,积累用药经验。在化疗药物领域已经取得进展的基础上,推进精准化疗药物和方案的选择,以便更好地进行个体化治疗。

循证领航,孜孜求索

探索适合中国人群的治疗方案

虞先濬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NAPOLI-3研究的亚洲人群比例较低,且缺少中国人群数据。因此,尽管该研究结果对中国胰腺癌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我们仍需要综合考虑其适用性,并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研究结论,以充分评估其在中国患者中的应用前景。

众所周知,化疗药物在不同人种中的应用效果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卡培他滨在西方人群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东方人群更高。然而,替吉奥与卡培他滨同属氟尿嘧啶类的药物,日本生产的或国产的替吉奥,在东方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西方人群。因此,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是决定化疗成败及耐受性的关键因素。

同样地,与传统伊立替康相比,伊立替康脂质体在安全性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然而,如何在不同人群中找到最佳的应用切入点,需要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加以验证。因此,根据NAPOLI-3的研究数据,《2024CSCO胰腺癌诊疗指南》将伊立替康脂质体作为一线治疗的II级推荐,1A类证据。这一推荐作为现阶段的起点是合理的,且符合临床实践。然而,为实现更精准的治疗选择,包括对不同人种差异的考量、药物毒副作用的控制以及高风险人群的筛选,仍需要在国内开展大量临床研究,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最终实现患者的生存获益。

突破桎梏,推陈出新

伊立替康脂质体(II)开辟新局面

虞先濬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当前,胰腺癌的化疗药物主要包括:吉西他滨、紫杉醇、伊立替康等。纵观胰腺癌领域已取得成功的化疗药物,如紫杉醇、伊立替康、白蛋白紫杉醇等,往往具备两个关键因素。首先是疗效显著。如紫杉醇和伊立替康在实体瘤方面疗效突出,尤其在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中疗效更为显著。因此,药物本身的质量至关重要。其次,药物剂型设计巧妙。如白蛋白结合药物、脂质体制剂、纳米药物等创新剂型,能够有效穿透胰腺癌独特且复杂的间质微环境,实现药物的滞留和缓释,从而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综上所述,结合胰腺癌的特性,借鉴前人的智慧并融入自身的工艺创新,是真正促成药物突破的关键。

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制剂——伊立替康脂质体(II),可以用两个词形容:Interesting、Smart。临床工作中,我们常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实践,从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发现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最终通过微小的改进实现质的飞跃。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伊立替康脂质体(II)的成功,代表了我们在国际药物创新研发中,如何从跟跑者逐步成为并跑者,甚至成为领先者的转变。伊立替康脂质体(II)具有以下特性:

(1)稳定——通过自主专利的技术,获得高包封率和载药量,有效保护内酯。体内循环过程中,血浆中超过95%的药物被包裹在脂质体中。

(2)精准——平均粒径低于100nm,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有效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使其更好地作用于肿瘤组织中。

(3)长循环——采用聚乙二醇磷脂膜进行表面修饰,降低了RES吞噬作用,延长了体内的循环时间。

基于此前的NAPOLI-1和NAPOLI-3研究数据,伊立替康脂质体(II)在胰腺癌的疗效已毋庸置疑,未来的研究重点将聚焦于如何实现全程覆盖以及精准使用,以进一步优化其临床应用效果。目前,胰腺癌的治疗已覆盖二线及一线治疗领域。伊立替康脂质体(II)可在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阶段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优化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预后。其次,探索伊立替康脂质体(II)在有转移病灶患者中的疗效。另外,为了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采用“一竿子使用到底”还是“交替轮换使用”的治疗策略,需要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验证,从而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最后,胰腺癌辅助治疗领域发展较为缓慢。手术后的辅助治疗方案选择较少,相关证据也较为有限,且证据级别较低。在辅助治疗领域,伊立替康脂质体(II)或NALIRIFOX的改良方案是否在辅助治疗中具有突破前景,以及如何精准筛选获益人群,也是未来需要探索的重要方向

前程朤朤,光芒万丈

我国外科技术领跑国际

虞先濬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在赵玉沛院士和倪泉兴老师等前辈的带领下,我国的胰腺外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手术技术精益求精,外科手术微创化,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近十年来,在老师前辈的带领下,并在中青年专家的不懈努力下,外科手术的技术、根治性、微创化和安全性都取得了显著进步,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例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作为胰腺癌领域的超级航母中心,胰腺癌一年的手术量达2885例,其中,微创手术占70%,位居国际前列。与此同时,围手术期死亡率从过去的20%下降至0.1%。

(2)治疗理念的转变2015年,在上海浦江胆胰外科论坛上,提出了“外科学与肿瘤学结合”这一概念。尽管当时该理念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但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和数据积累,众多同行一致表示:外科技术精益求精,肿瘤理念需要引领。外科学与肿瘤学的结合已逐渐显示出其显著的优势。如今,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能够针对不同人群和各种危险因素,提供更加精准的处理方法和创新的治疗策略,并积极推进围术期治疗。例如,对于有肝转移或局部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通常会采用新辅助治疗。此外,这些进展还促进了新药物和新型医疗器械的临床应用。

(3)胰腺外科领域在我国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医院的大力支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我们正在建立一系列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这样高水平的诊疗中心。这些中心的建立,将促成一个复合立体团队的形成。这个团队将依托原创性研究成果,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并推动新药物和器械的临床应用。通过这种复合立体的组合拳,我们的治疗手段将变得更加精准与多元,最终战胜胰腺癌,造福更多患者。

专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虞先濬 教授

  •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导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

  • 上海市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 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工匠

  • 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CSPAC中国胰腺癌多学科协作组组长

  •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胰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 美国外科医师学院Fellow( FACS )

  • 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合作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德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2项。以通讯作者在J Clin Oncol、Cell Res、GUT、Ann Surg、Autophagy、Clin Cancer Res、Cancer Re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50余篇,总IF>1500分,单篇论著最高IF:50.717

  • 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奖一等

参考文献

1.Wang Gillam A, Li CP, Bodoky G, et al. Lancet. 2016; 387(10018): 545-557.

2.2023 ASCO-GI, LBA661.

编辑:Lisa

审校:Lisa

排版:KIKI

执行:Faline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 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 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 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 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