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他干啥,他能吃啊”“我这辈子就没吃过软饭”“我就是那武侠片里的人”……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中,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奶奶,让人心生好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中奶奶的扮演者黄晓娟,其实早已被全国观众熟知。早在1990年的春晚,她曾和赵本山一起表演了小品《相亲》,20多岁的她演五十多岁的“马丫”,让观众印象深刻。30多年后再演老人,黄晓娟打趣自己还是“年轻”了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晓娟首次登上春晚舞台,表演小品《相亲》

1

黄晓娟和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结缘,是去年3月。导演滕丛丛和黄晓娟通过视频聊了20多分钟后,彼此便确定了下来:“导演想要的是一种轻喜剧的风格,她以前看过《武林外传》,觉得我演的白三娘跟这个老太太有点相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晓娟在《武林外传》中的剧照

白三娘,即白展堂母亲,外号“拼命三娘”,表面上是飞贼,实则为六扇门密使。她的性格非常“双标”:对亲人,和颜悦色;对敌人,冷酷无情。而这种性格的确与《我的阿勒泰》中的“奶奶”一角很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爽快地接下角色后,黄晓娟首先做的功课就是阅读李娟的同名散文。

原著中,和李娟相依为命的除了母亲,便是外婆。剧集对外婆,也就是黄晓娟饰演的这个角色,做的最大改编,大概就是将“外婆”改为“奶奶”。对此,一些网友颇有微词。但黄晓娟认为,这样的改编,其实更能凸显张凤侠(马伊琍 饰)这个人物身上的“侠气”,“婆婆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但张凤侠在爱人去世以后,还能把婆婆带在身边,一直呵护她照顾她,相依为命,更显出女性的伟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阿勒泰》中的老太太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眼前的事记不住,过去的事忘不了,就是一个老小孩。”老太太经常觉得自己只有三十多,平生就两大爱好,一是看武侠电视剧,二是吃。什么都喜欢吃,有啥吃啥,连土豆都能一直吃到放屁,熏得张凤侠母女俩在屋子里都待不下去。

她清醒的时候,把自己积攒的钱给孙女,还叮嘱不要让张凤侠知道,“这是奶奶在全剧当中最清醒的一段戏。这个人物一会清醒一会糊涂,(作为演员)很难拿捏那种分寸,属于说的时候感觉是清醒的,但实际还是不清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处于“清醒与糊涂”的角色状态,对黄晓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甚至要求她去掉雕饰和表演的痕迹。因为演员一旦较真地去“演”,就可能露出破绽。黄晓娟的呈现则恰到好处,每当观众以为她清醒了,下一句台词又回到发懵的状态,配合动作表情,活脱脱一个兼具乡土老太太和天真小女孩的结合体。

对阿尔兹海默症展现最深刻的一场戏,是李文秀、张凤侠和奶奶去县城进货。张凤侠去找车,李文秀将奶奶托付给一旁的商贩便跑去网吧投稿。人群中的奶奶,进入下一个镜头,口中喃喃:“我要回沈阳,我要回沈阳……”她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这动人的一幕,令无数观众落泪。原来,那个看似乐呵呵的,总也吃不饱的老太太,还藏着这样一段隐秘而沉重的心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剧本中的奶奶来自四川,黄晓娟看了剧本后,和导演商量,要不把人物改成东北老太太:“我最熟悉的地方就是沈阳,那就‘我要回沈阳’吧。”于是,黄晓娟在剧中操着一口东北话,不断念叨曾经在老家的故事。

2

奶奶这个角色,对于黄晓娟最大的挑战,除了在表演上需要塑造一个健康的“病人”、老迈的“小孩”,拿捏好清醒与懵懂的分寸之外,“妆造”问题也是一道关卡。

因为黄晓娟本人远比剧中角色要年轻二十岁。她必须将自己“老化”,以契合角色。于是,她成了整个剧组化妆时间最长的演员。她向记者回忆道,第一次化妆后,导演觉得她的眼睛太亮,不像是八、九十岁的老人,还要再老一点。后面定妆后,她的工作流程变成了:先化老年妆,再是特效妆——把眼角的鱼尾纹、抬头纹都用酒精胶粘上去;稀疏的花白头发,一根根刷上去。 所以,只要有戏,她就需要至少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的化妆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妆造,形体上也需要有相应的设计,“我给自己设定的是腰弯一点,走路是小碎步,永远离不开拐杖。”黄晓娟的老态形象颇得大众认可。在剧中,无论是在毡房里的坐卧躺,还是河边洗衣服捡酒瓶碎片等很多外景地的行走与仪态,她都是微微驼背,捎带踉跄,步伐沉缓小心,俨然一个在草原生活的老人。

“很多朋友都说,完全没认出来这个奶奶是我演的。”说这话时,黄晓娟语气中有些骄傲,她也看到好多网友讨论黄晓娟的演绎:“我一直说,自己演这个老太太还是太年轻了,确实和我本人的反差比较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阿勒泰》是一部仅有8集的迷你剧,剧集播出后,豆瓣评分目前高达8.8分,不少观众感慨,8集简直不够看,完全没有看够。

“我没有想到这个剧播出后反响这么强烈,网友们都说二刷三刷,觉得特别治愈。”黄晓娟说,拍的时候自己也感觉“没拍够”,尤其奶奶这个人物,一开始总觉得有劲儿使不上,好像除了有一些金句蹦出来,基本上就是“活道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基本上就是在某一个角落里,又没有台词,开始挺难受的。”不过,拍着拍着,黄晓娟也熟悉了导演的风格,奶奶可能在剧中没有那么多功能,但不可或缺。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位置,尤其是作为配角,更应该思考在有限的戏剧空间里,如何让自己的表演融入其中的同时,又可以获得最大程度地展示。

在黄晓娟看来,只要角色好,演员愿意放弃一些自我,表演便能得到观众认可。她还记得小时候学戏时,老师一直叮嘱“要爱心中的艺术,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所以,尽力演好每一场戏,演好每一个镜头中的奶奶,这就是她做出的回答。

3

去年4月,《我的阿勒泰》开机,主拍摄地在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的白哈巴村。电视剧播出后,这里的湖泊、雪山、草原让不少住在城市里的人向往,想走进这里的山林,与风为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色确实太美了。”黄晓娟还记得,当时剧组住在白哈巴村,那里本就是景区,住的地方,放眼望去就是梦境般的画面,“院子里面全是蒲公英、小黄花,马路上牛羊成群。再往远处看,草原森林之上,是白雪皑皑的雪山……”尽管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但每每回忆阿勒泰的一草一木,黄晓娟依然历历在目。

美景治愈人心,但实际在拍摄中,剧组却要随时面临风沙的袭击,“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种小美好。”她回忆拍摄时几乎天天都会遇到刮风,一起风就带起小细沙子,一张嘴就全都是沙子。

《我的阿勒泰》中,老太太第一场戏就是操着拐杖打翻了多年未见的孙女,嘴里还来一句“神龙摆尾”。这一场戏,让不少80、90后观众梦回《武林外传》中的白三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对于更多的观众来说,黄晓娟这张面孔留给大家更深刻的记忆还是那些经典的小品。上世纪90年代,她是央视春晚舞台的常客,从1990年开始,曾经十次走上春晚这个舞台。

这些年来,黄晓娟也出演了不少电影、电视剧。目前,她参演的话剧《兵心》也正在全国巡演。她说:“这些年一直在拍戏,小品、话剧都在演。作为演员不演戏,那干嘛呢?演戏是我们最幸福的事儿。但演员永远是被动的,不可能所有的好戏都能碰上,不可能每次都能遇到《我的阿勒泰》关注度这么高的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晓娟在话剧《兵心》中

黄晓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只要有适合自己的角色,她都愿意尝试:“依然想出演更多更好的角色,不想把自己拴在家里,变成真正的老太太。”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编辑 曾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