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育率的持续下降,中国的产科服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2016年的生育高峰到2023年的生育率减半,产科服务需求的减少导致多家医院不得不宣布关停产科。这一转变不仅影响了医疗机构的运营,也对广大孕产妇的医疗服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2月,曾任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的产科医生段涛发文呼吁“救救产科”,引起大范围关注。随后3月,国家卫健委发通知要求公立医疗机构为产科服务兜底。但实际上,中国人均产科资源比较落后,WHO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每万人有33位护理和助产士,只有加拿大的1/3,美国和日本的1/4,无痛分娩普及率也比较低。

产科“冰火两重天”

2022年至今,至少有31家医疗机构宣布“砍掉”产科相关业务。其中,中医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成为重灾区,数量分别为9家和6家,占比接近一半。这些机构的主要业务并不在产科,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产科服务的缩减成为必然。江西省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今年也宣布关停产科,这是家传染病专科医院,院长称,很少有人来传染病医院生孩子,平时医院妇产科住院病人只有个位数,医护人员有十来个,产科设置八年来,每年亏损约300万元。

还有一些乡镇卫生院同样如此,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孕妇们也会尽可能的“向上选择”,比如农村的孕妇更倾向于去县城生,县城孕妇更倾向于去市里生。《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披露,2016-2021年,乡镇卫生院妇产科床位数缩减了2万张,下降了17%。

在这样的局面下,大城市的三甲级综合医院和妇幼专科医院的“虹吸作用”更加明显,产科的医生依然繁忙,甚至扩建了产科病房,再加上整体生育率下降,这些医院曾经“一床难求”的局面如今已经有所缓解。

位于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在近年来承担了绝大部分南昌新生儿的出生任务,有数据显示南昌近一半人口都出生于此,连续8年分娩量超过2万例。

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除了孕妇与家人更希望在大医院分娩之外,国家层面的政策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根据原国家卫计委颁布的《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规范》要求,孕产妇风险分为“绿(低)、黄(一般)、橙(较高)、红(高)、紫(传染病)”五种。除“绿色”标识的孕产妇外,均建议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产检和分娩。

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在产科“亦敌亦友”

生育率的下降,让公立医院也开始卷了起来。因为如果不卷,那么很多孕妇抱着“一辈子只生这一次”的想法,在很多时候都更愿意选择私立医院,即便费用更好,但至少会获得更好的服务与分娩体验。

比如公立医院近年流行的孕妇知识讲座、导乐、无痛分娩等服务,在一些大型私立医院里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同时,为了获得本就不多的孕妇“客源”,一些公立医院也开始升级硬件设施,比如温馨的装修风格、独立卫生间、智能马桶等。

当公立医院卷起来了后,私立医院产科的就诊量自然也会下降,因此他们在近些年来也在学习公立医院的长处,全面建设科室,提高多学科会诊和危重症救治能力。

除了价格之外,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曾经有医生在网上自嘲,中国产科最早收费标准是按照乡下接生婆标准定价的。

根据国家医保局数据,2021年公立医院顺产人均医药费用3547元,剖宫产人均医药费用9119元。2022年,全国生育保险参保女职工人均报销生育医疗费用5899元。而在国外,比如美国,生一个孩子(顺产)需要3万美元。

除了价格优势之外,国内的产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

被众多产妇称为“人类之光”的无痛分娩为例,在国内的普及率很低。

2022年,国家卫健委分娩镇痛试点专家工作组组长米卫东介绍,全国分娩镇痛试点工作实施4年来,试点医院无痛分娩普及率从2017年的27.5%提升到了2020年的53.2%,全国平均普及率达到30%,但较发达国家80%~90%普及率仍有距离。

产科转型势在必行

面对产科资源的不足,优化资源配置成为关键。一些医院开始探索产科与其他科室的融合,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也是提升产科服务的重要途径。

总之,生育率的下降给产科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为产科服务的转型和优化提供了机遇。通过资源整合、服务创新和质量提升,中国的产科服务有望迎来新生,为孕产妇提供更加优质、人性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