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地闲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东/ 孙延宜专辑/2024年/051(随笔)

“以前浇地采取的是大水漫灌的方式,而如今已实行了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技术了。”杨建光告诉记者,大水漫灌的形式一人一天只能浇一亩地,浇一次需要40立方水,而滴灌只需要二十七八方水。一亩小麦返青、拔节、灌浆几遍水下来,至少能节水40立方。他家500亩小麦一季就能少浇1.5万-2万方水。

这是2024年5月23日某报第9版《水肥智能控制灌溉每亩节水40立方》一文中的一段话,其中的“大水漫灌的形式一人一天只能浇一亩地”,令我这个“农村娃”生起疑来。

小时候,我见过父辈和兄长们用辘轳汲水的方式浇过地,后来有电有机井了,我在生产队里挣工分浇过地,引文中所说的应该是用机井浇地,它不会如此之慢的。再说了,“一天”是个什么概念?是指8小时,还是24小时?通过网上搜索得知,传统的大水漫灌,一个人一天能浇6到7亩地。我觉得,这个数字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这也就是说,引文中的“一天”应为“一小时”。

此外,引文中一会儿“大水漫灌的方式”,一会儿“大水漫灌的形式”,即“方式”“形式”并用也不妥,统一采用“方式”为好。“方式”通常指的是做某事所采用的方法或做法,“形式”则更多地指事物的形状、结构等外在表现,是与内容相对的一个范畴。尽管二者有时也可以通用,但在一段话里,描述同样的内容,还是统一为好。

作者:孙延宜,山东省滕州市人。1980年于滕州一中高中毕业后考入空军一机校,1982年秋军校毕业后,分配至兰空航空兵部队工作,历任师直修理厂军械师,航空兵团定检中队军械分队长、政治指导员,飞行大队政治教导员等职,空军中校军衔,2001年选择自主择业的安置方式转业。喜欢文字,坚持读写,在军内外刊物上发表文章数百篇。《乡村精短文学》专栏作者。《大众日报》特约评报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投稿须知:

1.投稿需先关注《乡村精短文学》。

2.投稿微信号:13877397223

3.投稿被平台发表(字数在300字以上的能申请原创的可以获得读者赞赏费),收到赞赏费7天后,赞赏费的80%作为作者的稿酬,其余20%用做平台运营管理。

本文由《乡村精短文学》原创,欢迎长按下面二维码图片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