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接连两个消息似乎都对人民币不太有利。

第一,本周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离岸汇率连续下跌,并且突破了多个关口,最终跌破7.26。

第二, Swift公布了最新的4月数据,人民币的支付份额不涨反跌,占比降至4.52%,而美元的占比却上升至47.31%,美元的份额达到了人民币的10倍以上。

难道我们不断努力去美元化宣告失败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我们看一下汇率的变化。

人民币兑美元的离岸汇率,自从5月15日出现过一天的大幅度反弹之后,从5月16日开始到今天为止,已经出现了连续7个交易日的下跌。

从当时的7.2040到现在的7.2602,下跌幅度超过了550点。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人民币的贬值呢?

其实关键原因在于美元指数的走强,到今天美元指数最高突破了105,达到了105.119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元指数的这一波走强与4月份有点相似,市场突然间又传闻美联储不但没那么快降息,甚至有可能反向加息。

美联储公布的5月会议报告纪要上,就记录了会议期间多位美联储官员对目前的通胀表示不满,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的加息

随后摩根大通也向金融市场提出警告,如果不采取行动,美国将出现硬着陆。而它所提示的行动就包括了需要小幅度的加息。

4月份,也曾经出现过猜测美联储需要加息的观点,导致了美元的上涨,同时强而有力的打压了亚洲各国货币。当时最引人关注的毫无疑问就是日元跌破了16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一次类似的观点传出之后,日元再一次的出现贬值。目前美元兑日元也突破了157,似乎暗示日元还会再一次跌破160。但是如果日元再一次跌破160,日本央行未必会再次采取干预行动。

对人民币的汇率,我们还是保持着原来的观点,不能只看短短的一周或者一个月,以年初到现在的情况来看,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幅度并不算大,累计贬值1.85%,与日元贬值11.36%相比,或者与瑞士法郞贬值8.66%相比,人民币的贬值幅度都不算大。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看人民币的支付份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wift公布了4月份的数据,人民币的份额略有下降,目前为4.52%,美元依然占据统治治地位高达47.31%,欧元略有上升,目前为22.55%,英镑6.84%位居第三。

简单的看起来,人民币的份额与美元相比不足1/10。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去美元化失败了。

理由很简单,因为很多不以美元结算的交易都没有统计在swift数据里面,美元的数据就在统计中,不包含美元的数据就不在统计中,自然会造成美元占比的虚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不久普京来中国访问,双方达成了非常多的共识。今年俄罗斯很有可能借召集金砖10国在俄罗斯举办峰会的机会,进一步推进金砖内部的结算体系。

一旦这个结算体系开始运营,参与的不仅仅是金砖现有的会员国,很有可能包括表达了加入金砖意愿的其他40余个国家。

到那个时候,会有更多的国际贸易结算不通过Swift,届时我们可能会发现在Swift公布的数据中,美元的份额还会进一步的上升。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够单凭这一个数据来判断去美元化是否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