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会书院是唐宋两代皇帝御赐名额的千年古刹,1965年,被山西省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海会龙湫”是阳城县古八景之一。景区总占地面积3.48万平方米。创建于隋代,到唐乾宁初年,唐昭宗李晔传下圣旨,御封该寺为“龙泉禅院”;又经过梁唐晋汉周五代40多年的发展,到了北宗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又下旨赐名为“海会寺”。以后,又经历金、元、明、清四个朝代800多年,寺院经过多次修葺,不断扩大,逐步形成现在的规模。

海会书院共分为三个版块即三个主要景点,分别是双塔区、书院区、古刹区。书院是从元、明朝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的,又以明嘉靖吏部尚书王国光、明南京吏部尚书张慎言、清康熙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等在此完成初级教育而名噪三晋。于是,这里就成为儒生学子读书学习、文人墨客游览聚集、官宦商贾来往休憩等的场所。“海会书院”的名声逐渐大过了“海会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会双塔

海会双塔,一高一低,一瘦一丰,一个年龄大,一个年龄小。右侧(如上图)的这座砖塔丰腴古朴,创建于唐末梁初,距今已有1094年的历史。塔为六角十级,高二十余米,塔内空阔,交叉辟有门洞,塔外砖壁密布佛龛,龛内曾嵌满坐佛(年代久远失落),因此又称“千佛塔”。

左侧(如上图)的高塔“如来塔”。这座塔瘦俏玲珑,八角一十三层,高达五十七米。它各层设有内室,内室中有螺旋通道,盘旋而上可直达塔顶;外观设计为八角形,尺寸层层向上递减,各层的斗拱、重檐和塔身三者之间,在投影设计上非常适度,整个塔体造型优雅壮观,美轮美奂。每层的檐角下还挂有铁马——就是铃铛,有风吹过,能听到动听悦耳的声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座琉璃宝塔是明代修建的,比右边的塔年轻了五百三十多年,距今也有562年。据考证,它是仿照西湖南面月轮山上的六和塔建造的,但是又与六和塔有不同之处:一是在塔身增加了许多琉璃构件,比如各层檐角上安装琉璃菩萨,使这座玲珑宝塔显得更加流光溢彩。二是在第十层向外支出一圈平座,并围绕了一圈琉璃栏杆,形成了一座瑰丽的悬空楼阁。中国古塔专家张驭寰教授赞扬道:“我国楼阁式塔做得美观而又表现出一种空中楼阁之意的,首推海会寺高塔,是国之珍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泉

亭子上有一方匾额,上写“龙泉”二字。两边楹联:上联,泉声入夜听偏好,下联,山色经春看更奇。这是从诗碑上摘下的句子,作者李瀚,明成化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南京吏部尚书,沁水县石楼村人。龙泉之水“夏寒疑冰,冬温若沸,比镜莹澈,同醴甘香”,这是古碑上对它的描述,就是夏凉冬温,观之如镜,饮之甘香。过去,泉水从地底下喷涌而出,好像“虎眼射人,鲸口喣沫”,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泉水涌出来的样子好像老虎的眼睛看人,鲸的嘴里喷沫,高出了水面。现在由于到处开采煤矿,地下水受到一定的影响,龙泉失去古代的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兔衔经

“白兔衔经”的雕是寺院创建时留下的一个美丽传说。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泽州司法参军徐纶在他写的《大周泽州阳城县龙泉禅寺记》的碑文中,记下了这个“白兔衔经”的神话。传说在很早以前,离这个寺院东面十里之远的地方有一座孤峰,孤峰上有个黄沙古祠,有一个不知从何处来的和尚,在黄砂祠中诵读《金刚般若经》。一天,有一只白兔驯顺地走过来,噙住了他诵读的经书,忽然向前跑去,和尚见白兔噙着经书跑了,就在后面紧紧地追赶,一直追了十几里,到这个龙泉边停了下来,白兔放下经书,转瞬不知去向,和尚弯腰捡起经书,忽然耳边响起泉水的呜突之声,举目一看,见这里草木旺盛,花香鸟语,环境清幽,一泓清泉蜿蜒曲折,非常惊异,进而有所感悟,于是就在这里搭了一个草房子住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会龙湫

阳城古八景分别为是:九女仙台、沁渡扁舟、望蟒孤峰、析城乔木、灵泉松月、盘亭列嶂、修真古洞和海会龙湫。在过去,龙泉的水位很高,水量也很大,泉水从地面流过来,亭子后面原来有一个龙头,水从龙口中喷涌而出,泻入这个深潭之中,形成一道飞瀑,景色十分壮观。清朝雍正年间的泽州知府朱樟到这里游览,曾写下这样的诗句:“雁荡曾劳山水梦,犹如身到大龙湫。”他把这里的山水与浙江的雁荡山相提并论,可见当年海会龙湫的知名度非常的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每逢夏历三月的上旬,文人雅士就在水边相聚宴饮,激发灵感。在弯弯曲曲的水中放置一只杯酒,任其顺流漂移,酒杯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要做诗吟诵,做不出来就要罚酒三杯。古人的情趣,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但是能从王羲之的《兰亭序》中看到这样的文字,“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会书院

在海会寺中,这个书院也许是很不起眼的一处院落,然而在明清两代,却是阳城最辉煌的一所书院。阳城明清两代的高官名宦,大多是在这里饱读诗书之后步入仕途的。明嘉靖年间,王国光就在这里读书,后来一举成名,官至吏部尚书,在他的影响下,三庄的王家、李家、杨家,润城、屯城的张家,北音的延家,郭峪的张家、陈家都争相把子弟送到这里读书。清初做到刑部尚书的白胤谦,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故地重游,还留下了《过龙泉旧读书处》的诗碑。明朝末代,张慎言从小在这里读书,后来做到南京吏部尚书,退隐归来后,又在这里读书讲学。据宋金以后的县志记载,阳城全县出过123名进士,仅在海会书院就走出了68名。

1959年,阳城师范在这里建立,一年后搬迁;后来成为阳城二中的校址,1986年阳城二中搬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碑廊

东西两边是海会寺碑廊,有76块(包括残碑)古碑。连带书院和其它地方,景区现存古碑共有93块。年代包括五代的梁、唐、晋、汉、周,和以后的宋、金、元、明、清共十个朝代。这是一座文化宝库,是研究一千多年封建王朝中的佛教、科举、民俗、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的珍贵资料。其中,有重修寺院碑记,施财、施地碑记,官员文人的诗碑、文碑和铭碑,禁窑碑记,禁砍伐碑记,蠲免杂派碑记,田土地产碑记。施财物的碑记中,大有造塔修殿,小有施一顶帽一块麯等;涉及官员的碑记,有明代清官杨继宗写的“龙泉寺三僧记”、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光写的“龙泉寺重修宝塔佛殿记”,南明吏部尚书张慎言写的“海会别院种松铭”、清代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写的“海会寺院蠲免杂派德政碑”、清代北方学者张敦仁写的“重修海会寺塔院记”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代最早的一座石碑是塔院的《龙泉禅院碑记》碑,是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所立,距今已有1064年,在全国后周期间的碑记中十分珍贵(全国仅存十五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山西画报

编辑:李舒婷

复审:李鹏飞

终审:杨 强

声明:山西画报新媒体中所有原创内容(含图片及视频)转发须取得山西画报新媒体的授权,注明作者及出处,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涉及转载内容的,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单位无关,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