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泾县的汤根发是一名村医 ,50多年来,他一直工作在乡村,期间,他两次患癌两次做了切除手术,如今已经75岁的他,仍然是村民健康的“守护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上七点,泾县榔桥镇浙溪村卫生室已经是一片繁忙。医生汤根发正在忙着给患者听诊、查病情。

浙溪村卫生室只有两位医生,75岁的汤根发和69岁的郑玲玲。1966年,汤根发成了一名赤脚医生。能为身边的乡亲们消除病患,汤根发感到很光荣,干得也愈发起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表现优异,1974年,他被保送到泾县五七大学卫生班学习、培训,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乡村医生。上世纪70年代,生活条件还相当艰苦,汤根发全是靠两条腿四处奔走,为乡亲们上门看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汤根发:那时候没有车子,60、70年代农村没有自行车,80年代后才有自行车,就靠两条腿走嘛。晚上黢黑的,我们有时候晚上出诊,伸手不见五指,稀烂的泥巴地。

现在的汤根发说话很吃力,我们也很难听清楚,那是因为1989年,他患上了“喉癌”,同年,做了全喉切除手术,并加以辅助放化疗。手术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语言残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玲玲 宣城市泾县榔桥镇浙溪村卫生室村医:他的声带拿掉了,所以他说话说不出来,没有声音。他要跟别人沟通呢,要困难得多。

乡里乡亲的村民大多还能听懂汤根发努力发出的“话语”,但对部分耳聋,听不懂的患者来说,必须得由同事郑玲玲来做“翻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9年,汤根发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可是考虑到乡村缺少医生,老百姓看病困难,他选择了退休不退岗,依然坚守在村卫生室岗位上,为老乡们服务。然而,祸不单行,2019年,70岁的汤根发经检查发现是“胃癌晚期”,不得不接受胃癌切除术。

管红梅 汤根发的老伴:那时候化疗人都要命,那都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术后一周,汤根发就立即出院回家。在家仅仅休息一个星期,他便再次穿上白大褂,去为乡亲们看病。他一边工作,一边进行化疗,腹痛腹泻每天高达数十次,发烧高达39-41℃。每次反应状况好一点就去上班,家里人谁也拦不住他。

汤根发两次不幸罹患癌症,却始终坚守在为村民看病的第一线。57年的坚持,为他换来了百姓的信任和好口碑。

浙溪村位于泾县榔桥镇南部,是泾县的南大门,这里山川秀美,平畴沃野。在这里生活的村民,一提起汤根发和郑玲玲,都是赞不绝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查春林 村民:随叫随到嘛,他有时不在这里,我们一个电话打他就过来了,水平很好,我们一不舒服,什么事都找他。

陈扣芳 村民:我是十几岁就是他们看病,有些什么小病小灾都是找他们,有什么事就帮我们解决了,放心得很。

和病人在一起,他们之间更像是朋友。因为彼此熟悉,谁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来找他们。村民们看病,一是看疗效,二是图方便。而这两点,在浙溪村卫生室,完全可以满足他们的要求。

因为是土生土长的榔桥人,汤根发和郑玲玲深知村民看病的不容易。他们总是想方设法,能在卫生室解决的问题,从不让村民去别处就诊,跑冤枉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近中午时分,卫生室忙碌刚刚稍微轻松一点,郑玲玲接到了一个需要上门诊疗的电话。整理好需要的物品,汤根发和郑玲玲骑车出发了。像这样出诊,对于他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因为是基层卫生室,他们每年都要为近400名村民提供高血压、糖尿病、重症精神病等方面的用药和生活方式指导,上门看病、方便行动不便的老乡,是他们工作的重要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门给患者诊疗挂水后,汤根发和郑玲玲再次回到卫生室,下午又要迎来一波看病的村民,每天他们都是这样忙碌着。虽然有点累,但是他们始终微笑着面对每一位病人,给人温暖,给人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太阳快要落山,汤根发才骑上他的电动车回家。一天工作下来,尽管汤根发已经很疲劳,但是他很高兴,因为他觉得今天所做的努力,都是为了乡亲们明天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管红梅 汤根发的老伴:老百姓对他的口碑也挺好,都挺认可他的,我当然也很高兴,大家都相信他。

汤根发 :做到不能做为止,坚持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午坐诊,下午巡诊,一条木凳,一张方桌,一个药箱,一辆电动车,几十年如一日,这是汤医生出诊的标配。 其实和汤医生抗癌的经历相比,这份村医的工作无风无浪可以说是平凡,但是正因为他义无反顾坚守信念,扎根基层为村民,大爱亦是大善,平凡铸就伟大,汤医生先后获得“宣城好人”“感动宣城十佳人物”“宣城市最美乡村医生”等荣誉称号。 榜样的力量,点赞!

来源:安徽经视

编辑:胡诚

责编:左开勋 容一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