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韦嘉欣 莫毅

从今年初南宁钟鼓楼亮灯,到近日钟鼓楼挂上新钟,南宁钟鼓楼的建设进展广受南宁市民关注。接下来,一起跟随镜头领略南宁钟鼓楼风采,一同了解钟鼓楼背后的光阴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南宁钟鼓楼已建成,向市民展现它的“芳容”,远处看,阁楼内已经挂上新钟,城门楼也揭开红布,露出北面的“拱辰”题额。在建造过程中,城墙采用旧砖比例超过30%;阁楼采用印茄木按榫卯结构建成;顶部的三层瓦檐使用了铜板瓦,四角屋脊装饰着精美的灰塑纹样。

据了解,南宁钟鼓楼建于明代,在公历1531年明嘉靖十年挂钟,每日早上6时和晚上7时,各敲三阵,每阵三十六响,共计一百零八响。《明世宗实录》记载:大铜钟高悬钟鼓楼,晨霭发玄妙之音,闻者惊心而善机自动,为宣化一大名胜。其原为钟楼,后添鼓,为钟鼓楼。

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主政下的南宁进行了城市改造运动,1932年为了拓宽道路拆除了钟鼓楼。如今,南宁钟鼓楼重现“芳容”,一群热爱南宁、关注历史的市民们,开始对南宁钟鼓楼民间故事进行挖掘和整理。

“主要是从民间方向,大家的口述,以前家庭里面的资料历史,收集整理挖掘出来,经过大家论证以后再发表出来,留给后一辈的人看看我们南宁原来是这样子的。”南宁市民黄信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