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眼科在资本的道路上走得稳稳的!

自2009年爱尔眼科上市后,到2023年时其营收业绩首次破200亿,归母净利润33.59亿。

提到爱尔眼科,就不得不谈及其创始人陈邦,这是一个最会玩资本的“医生”,曾以800亿的财富蝉联湖南首富。

陈邦用3万元起家,从“院中院”的小科室,把爱尔眼科发展成了A股民营眼科医疗的“连锁医院第一股”,市值一度超过3000亿。

然而,看似高额盈利的背后,潜在的隐患也浮出了水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5年,陈邦出生于湖南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位老兵,因而陈邦对军人有一种天然的崇拜。

17岁那年,陈邦如愿当兵了,在此期间,他刻苦训练,2年后因成绩优异被成都某军校录取。

只可惜,最后在体检时查出了红绿色盲,军校梦就此破碎。

殊不知,陈邦的这一生将与眼睛有着不解之缘。

后来,陈邦到农业机械国企当了一名发货员,但他并不喜欢一眼望到头的生活,索性辞职另谋出路。

辞职后,陈邦应聘了一家装饰公司的业务员,一路干到了公司合伙人,但他并未满足于此,最终决定单干。

那段日子,陈邦开过文化传播公司、卖过衣服,也做过器材和椰子汁的代理商。

只不过,这些赚钱的渠道并没有让陈邦大富大贵,要数赚钱最多的还是他投资海南地产。

网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个疯狂的90年代,无数人都一股脑儿涌到海南去淘金。

很快,海南满大街上到处都夹杂着天南地北的口音,房地产市场更是异常火热,各大财团都在争抢地盘。

当然,25岁的陈邦也不例外,他带着前期积累的资金,一头扎进了海南房地产市场。

仅两年后,27的陈邦身价就已过亿,开着奥迪600出入五星级酒店,一时间风光无限。

然而,随着信贷紧缩,海南房地产泡沫一夜破灭,只留下了一片“烂尾楼”。

陈邦未能及时脱身,损失惨重,公司也即将面临破产。

为了挽救公司,陈邦带着100多人,凑了8000万,跑到了台湾投资了一个旅游项目,不成想,也是半途而废。

此时的陈邦只觉无颜再见长沙父老,便灰溜溜地跑到上海去寻找出路,以图他日卷土重来。

落魄的陈邦,再也没有昔日的风光,只有满脸的惆怅和无奈。

他每天挤着公交车出门找生意,晚上就睡在出租房,辗转反侧地思考自己日后该如何养家糊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可惜,还没等出路找到,陈邦就患上了突发性耳聋,只得回到老家长沙进行治疗。

在治疗期间,陈邦在与医生聊天时,无意中得知了一些关于治疗眼睛的信息,这让陈邦眼前一亮,只觉发现了新的商机。

出院后,陈邦做了一番市场调查,他发现医疗行业有着不错的前景,便决定进军冷门的眼科医疗领域。

说干就干,陈邦当即就找到医疗器材厂家谈合作。

当时,陈邦手头没有钱,只能与厂家软磨硬泡。

经过数次谈判,厂家终于答应首付3万元,其余的货款分期付,卖给了陈邦一批医疗设备。

网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厂家谈完设备后,陈邦又动用了人际关系,以“院中院”的方式与医院达成了合作,并成立了白内障治疗中心,正式开启了“科室承包”的新事业。

除了做白内障手术外,陈邦还通过朋友了解到激光近视治疗仪在临床验证效果也不错。

于是,他迅速引进相关设备,又做起了激光近视矫正手术。

一时间陈邦的眼科科室人满为患,想不赚钱都难,几年下来,陈邦赚得盆满钵满。

只是,这种“院中院”式的医疗,很容易发生医疗纠纷。

因此,陈邦只能从公立医院搬了出来,先在长沙收购了一家公立医院,之后又在沈阳开了一家眼科专科医院。

2003年,爱尔眼科正是挂牌成立。

网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年,陈邦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开连锁眼科。

一时间,爱尔眼科在长沙、武汉、成都等地连开了4家医院。

然而,这些医院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陈邦不但把全部身家投了进去,还用尽了能用的杠杆以及各种的融资手段。

此外,陈邦还特意去接触美国风投公司,但因公司规模太小,且营收不到1亿,因而没能在纳斯达克上市。

不过,陈邦倒是为爱尔眼科带回了一个重量级的投资商——国际金融公司(IFC)。

2006年,IFC不仅为爱尔眼科提供了6400万低息长期贷款,还按照国际标准给爱尔眼科进行了全方面的指导,大到财务审核、人力资源,小到接待大厅的消防栓。

有了资本的支持和规范化的管理,到2009年时爱尔眼科就在全国开了19家连锁医院,营收6.06亿,净利润0.92亿。

同年,爱尔眼科就登陆了资本市场,首发融资9.38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时,有专家认为,爱尔眼科募集的资金不符合创业板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的初衷,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爱尔眼科募集的资金只能躺在银行的账户上吃利息。

对此,陈邦霸气地回复:“我要用这些钱,开更多的爱尔眼科连锁医院。”

有了资本的支持,陈邦就投资那些发展比较好的眼科医院。

从2014年到2021年7年间,在并购基金旗下的医院从16家增加到318家,同时,体系内医院数量从50家增加到234家。

而这也为爱尔眼科带来了漂亮的业绩。

到了2022年时,爱尔眼科实现营收161亿元,归母净利润25.24亿。

截止2023年,爱尔眼科实现了门诊量1510.64万次,手术量118.37万例,营业收入首次破200亿。

网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爱尔眼科的业绩逐年增长,陈邦迫切地意识到光有资本不行,还得有人才。

为了吸引人才和绑定人才,爱尔眼科推出了“合伙人计划”。

简单来说,就是总公司与有核心技术的人及有管理能力的人,合伙成立一个企业,并且这些合伙企业需要参与投资新的爱尔眼科连锁医院。

等医院盈利后,爱尔眼科公司通过现金或者股票收购这些医院,如此一来就可以实现总公司与合伙人双赢的局面。

到2018年时,爱尔眼科的“合伙人”计划已经覆盖了129家医院,医生的个人年收入比没加入“合伙人”之前高了许多。

不得不说,人才的确是推动一个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网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陈邦自己都说:

“爱尔眼科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就在于人才为先,爱尔眼科长远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在于医生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没有好医生就办不好一家好医院。”

当然,爱尔眼科不仅在资本和人才两方面下足了功夫,在宣传上也是做足了功课,线上在主流媒体上投广告,线下组织各种护眼活动。

如今,爱尔眼科从一家只有1500平米的医院和5名眼科医生,仅用20年的时间,就已覆盖欧洲、美洲、亚洲,在全球连锁医机构达到723家。

而陈邦的身价也跟着水涨船高,曾蝉联湖南首富。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爱尔眼科市值曾一度超过3800亿,稳坐A股民营眼科医疗的“连锁医院第一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隐患也浮出了水面。

2022年时,陈邦曾給全体员工写了一封信,信中他反思爱尔眼科一边是市值高速狂飙,一边是爱尔眼科进入“舆论风暴”。

而这波舆论,足足让爱尔眼科市值蒸发了275亿。

不仅如此,截至2024年4月份,在数据软件“企查查”查询到,爱尔眼科受到行政处罚400例。

除此之外,一些基金经理不是减持爱尔眼科的股票,就是直接清仓爱尔眼科的股票,就连爱尔眼科内部高管也在减持本公司的股票。

按理说,上市公司的高管对公司股票的加持,那是对公司的未来有信心。

与之相反,爱尔眼科的高管们减持,是不是他们已经看到了爱尔眼科的“天花板”?

有业内人士分析,随着网络的加速,人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再加上人们护眼意识的增强,眼科医疗服务市场空间势必会持续扩大,这一行业还远看不到天花板。

网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预计今年中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2563亿元。

而爱尔眼科早在10年前就进入了眼科这个黄金赛道,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眼科连锁机构。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爱尔眼科或将搭上AL的风口,进一步提升诊疗服务。

然而,虽说爱尔眼科这些年来快速扩展,市值高速狂飙,但也有不少隐藏风险,再加上“舆论风暴”,爱尔眼科是时候该做出改变了。

一个企业追求利益无可厚非,如果一味的将业绩当成头等大事,忽略消费者的健康,终将会被消费者抛弃。

爱尔眼科已经走过了20年,离爱尔眼科成为“百年”企业,还有很长了路要走。

参考资料:

市界:《陈邦,最会玩资本的眼科“医生”》

第一财经:《爱尔眼科陈邦:3万元起家的创富神话》

作者:岁寒傲蕊

编辑:一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