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当天新华社发出通讯稿《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向全国各族人民宣布了这一悲痛的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之后,关于如何处理毛主席遗体的问题也被提上日程。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位伟大领袖,有人提出了建造毛主席纪念堂,将毛主席的遗体放在纪念堂内供后人瞻仰。这样不仅符合毛主席伟大领袖的地位,也能够让更多人亲眼看到毛主席的尊容,是最好的处理办法。

这一观点提出后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许多人甚至已经开始筹划起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建造工作,但就在此时,有人却提出了反对意见,并反对建造毛主席纪念堂。

那么,为何会有人反对建造毛主席纪念堂?后来的毛主席纪念堂又是怎样建造的呢?

为何反对

毛主席纪念堂以南是正阳门,以北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堂到正阳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距离都是正正好好200米,刚好和正阳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等建筑坐落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而在建造毛主席纪念堂之前,这里原本是原北京城墙正南方出口“中华门”的位置。1958年在“国庆十大工程”中,中华门、棋盘街等古建筑被拆除,从此这里变成了一片空地,而在18年后,这里被用来动土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纪念堂建成后,从此屹立至今。

如今当人们站在纪念堂前瞻仰高高的纪念堂建筑时,不知会不会想到当年曾有人反对建造纪念堂呢?

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卓越的领导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全党智慧结晶“毛泽东思想”直到如今还在熠熠生辉,指引着我们前进。因此为其建造纪念堂,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为何当年会有人反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右一)

1976年9月9日凌晨,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逝世,从此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永远离开了我们。当天新华社发出通讯稿《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向全世界沉痛的宣布了这一消息,全国人民闻此噩耗,举国哀恸。

之后,中央宣布毛主席的悼念活动将持续一周,在此期间,全国9亿人原地默哀三分钟。消息传到全国,整个中国都停了下来,当听到广播时,无论是在田里劳作的农民,还是在工厂里工作的工人、路上的行人,全都自觉站在原地静静默哀,悼念这位伟大的领袖。

同时,在全国人民的悲泣声中,党中央也在毛主席逝世当天成立了治丧委员会,负责毛主席的丧事,之后关于毛主席的遗体如何处理成了委员会首先讨论的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1956年,毛主席曾经提议以后所有人死后都要火化,不要让“死人与活人争地”,并且第一个带头签了字。因此根据毛主席的意愿,应将毛主席遗体进行火化才对。

除此之外,毛主席生前还曾经对自己死后的安葬位置有过具体安排。在一次公开发言中,他曾经表示自己死后要叶落归根,把骨灰安葬在湖南韶山老家,但之后他又曾多次前去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自己选定墓地。

可无论毛主席生前留下的指示怎样,前提都是要将遗体火化的,这是毋庸置疑。因此,有人便提出了效仿周总理的遗体处理方式。周总理生前曾要求自己死后将遗体火化,并把骨灰洒向祖国河山,而周总理逝世以后,邓颖超等也遵照了他的指示,将骨灰洒向了祖国大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

因此,在许多人看来,按照周总理遗体的处理方式是最适合的,这样既尊重了毛主席意愿,也让毛主席和山川同寿,日月同光,永远陪在了人民身边。然而,中央却很快做出决定:保留毛主席遗体,并建造纪念堂。

由于这一决定违背了主席生前的意愿,因此不少人都反对为毛主席建造纪念堂并保留遗体的做法。

但建造纪念堂是在中央几经商量之后讨论出来的结果,原因是:毛主席出生的时候清王朝还在苟延残喘,建立民国后又开始军阀混战,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中国才从一个军阀混战,黑暗压迫的时代走出,建立起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可以说,是毛主席带领着中国人民从黑夜走到了白天,他在人民心中如同天边的红太阳,人们在他身上寄托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实信仰。因此,鉴于毛主席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中央决定保留遗体,以供后人纪念瞻仰。

为此,有人形象的概况:毛主席的身躯“江河湖海容不下,三山五岳载不起”。因此建立纪念堂,将主席遗体放在纪念堂内供人们瞻仰才是最合适的办法。

而这一保存遗体的做法由来已久,苏联首位领导人列宁死后,遗体便是放入水晶棺中保存,之后继任的斯大林去世后沿袭了这一做法,死后依然保存遗体,并放入水晶棺和列宁相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斯大林

然而,负责遗体保存项目的专家们听到这一任务,却是犯了难。

水晶棺与纪念堂

接到保存遗体的任务后,负责遗体保存的专家组先是对国外的相关案例进行了研究,但研究的结果让他们感到压力沉重。

由于时代限制,当时保存遗体的技术还很不成熟,列宁、斯大林、胡志明等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死后遗体都被保存在了水晶棺中,但水晶棺也仅能减缓腐烂速度,不能完全杜绝时间的消磨。

因此,在列宁逝世后,其遗体中的耳朵、鼻子等都先后脱落,为了不影响观感,只好用蜡制部件代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后来二战时水晶棺迁移的影响,列宁遗体逐渐只剩下了一颗头部,且仍在继续衰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列宁

而越南的胡志明遗体虽然保存的很成功,但也是暂时的,有消息称胡志明遗体在放入水晶棺7年后也开始衰败,而我国专家去询问其保存方法时,对方则是三缄其口,丝毫不肯透露。

于是,我国专家只好自行研究保存方法,并将主要目光放在了水晶棺上。经过北京六零八厂专家们的日夜研究,反复试验,终于在毛主席纪念堂完工前制作出了世界上唯一一口石英粉纯度达到99.9999%的水晶棺,自此如此巨大且高纯度的人工水晶再也没人能生产出来。

而在水晶棺研制的过程中,毛主席纪念堂也在紧锣密鼓的建造之中。

在毛主席逝世不到一周的时间内,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多名建筑和美术工作者就赶到了北京,为毛主席纪念堂选址并设计建筑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但一开始,毛主席遗体到底如何处理还没有定论,因此开始时设计组人员设计的图纸全部为陵墓图纸。1976年10月8日,中央正式做出了建立毛主席纪念堂的决定,并宣布纪念堂建成后将会把毛主席遗体盛殓在水晶棺内放入其中。接到通知后,原“陵墓设计组”立即更名“纪念堂设计组”,而原来的设计稿则全部推倒。

与此同时,中央还号召全国的建筑师和艺术工作者们共同参与到陵墓的设计工作中来,号召发出之后,关于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方案如雪片般飞入北京,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征集到了六百多份设计方案。

10月下旬,纪念堂设计组和工人师傅、领导干部等人召开了十几天的座谈会,对征集到的方案一一探讨可行性,最终,从这数百份方案中选出了三份票数最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接着,又在景山、香山、天安门北、人民英雄纪念碑南等无数个纪念堂位置方案中选出了呼声最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南这个方案。

11月,中央最终确定了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方案为正阳门以北,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南,坐落在北京城、故宫中轴线上,距离正阳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好都是200米的地方。

1976年11月24日,毛主席纪念堂奠基仪式在纪念堂建筑工地上举行,首都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等各界人士8000人到场,华国锋同志亲自为毛主席纪念堂奠基石培土。

奠基仪式结束后,纪念堂就按照图纸轰轰烈烈的建造起来了。为了保证建造出的建筑和图纸设计一致,纪念堂设计组还把办公地点搬到了工地上,和工人师傅进行探讨,时刻做出指正修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由于当时的中国缺乏大型的机械,因此在纪念堂建设过程中大多是用手扶肩抬的方式运输建筑材料,因此这就对建筑工人数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尽快将毛主席纪念堂建设完成,首都各界群众都投入到了建造纪念堂的义务劳动当中。

1977年的纪念堂建筑工地上,不仅有负责修建纪念堂的工人,还有来自首都各个机关的办事员,以及附近学校的中小学生、解放军指战员等。

除此之外,毛主席的儿子毛岸青、儿媳邵华、溥杰等人都曾在工地上劳动,在毛主席纪念堂建设的半年间,前往工地进行义务劳动的人次多达上百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就是在这样的人海战术下,一座高33.3米的白色建筑平地而起,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基本竣工,比预期的竣工时间早了一大截。

1976年8月18日上午10点,盛殓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运抵纪念堂,在200名强壮小伙子的来回倒手下,沉重的水晶棺被一级一级抬进纪念堂内。纪念堂开放后,从此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来此对毛主席进行瞻仰。

永远要保留下去

毛主席纪念堂建成后不久,中国就发生了巨变。

先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宣布中国将进行改革开放,之后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人民公社的大规模取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不久之后,中国建立了经济特区,开始走上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快车道,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经济的腾飞中逐渐提高。当时社会上“万元户”越来越多,“傻子瓜子”等私人企业也遍地开花,不过几年时间,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而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央宣布设立珠海、厦门、深圳、汕头四个经济特区时可谓轰动一时,人们万万没想到,以往遭到批判否定的“资本主义”居然搬上了台面。这一巨大变化,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半个月之前中央发布的另一则指示。

1980年8月11日,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毛主席像、语录和诗词在公共场所挂得太多,这是政治上不庄重的表现,有碍国际观瞻,今后要逐步减少到必要的限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这一指示发出,顿时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以往大街小巷到处都印着毛主席像和毛主席的语录,这一指示意味着从此这些内容要大幅减少。

文件发出的当天上午,人民大会堂东门上的巨幅画像被取下,之后全国范围内都开始洗刷那些铺天盖地的语录、画像。这一变化让人们感觉有些不安,并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诸多争论。一向擅长捕捉风向的意大利记者法拉奇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即乘坐飞机飞到中国,对邓小平同志进行了采访。

1980年8月21日,法拉奇乘车来到中南海邓小平同志办公室。等到见到邓小平后,法拉奇第一个问题就是:“在十天以前,中国发布了关于减少公众场合中毛主席画像、诗句的指示,请问今后天安门上悬挂的巨幅毛主席画像会像其他画像一样被取下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拉奇

邓小平同志听出了法拉奇的意图,面对对方刁钻的提问,邓小平干脆回答:永远要保留下去!毛主席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看到邓小平识破了自己的圈套,法拉奇面无表情的继续围绕着毛主席展开提问。当问到为何要建设毛主席纪念堂,而不是将毛主席入土为安时,邓小平答道:“建毛主席纪念堂,主要是从毛主席的地位出发,也有一分求稳定的考虑在里面,而这一决定实际上是违反毛主席意见的。”

接着,邓小平将五十年代毛主席提议推行火化的事情说了出来,并表示连带他在内,中央的高级干部和全国的许多干部都曾签过字同意这件事,签过字的干部死后都要将遗体进行火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小平

“这次来到北京,我注意到大街上穿制服的人已经很少了,人们的衣服色彩越来越丰富,中国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在这样的变化下,毛主席纪念堂今后会做出变动吗?比如会不会进行拆除再还原成原来的古建筑?”

面对这位西方女记者的刁钻提问,邓小平继续斩钉截铁地道:“我不赞成把它拆掉。现在全世界都在猜测我们要毁掉纪念堂,但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全世界,我们没有这个想法!”

采访结束后,一向以提问刁钻著称的法拉奇也不得不对邓小平感到佩服,在提问中,无论她提出怎样的问题,都会被邓小平以迅速、真诚的回答应对,丝毫不落下话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拉奇

并且在长达四个小时的采访中,双方只中场休息了一次,一问一答中对人的心神耗费极大,这对年轻的法拉奇来说都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可76岁高龄的邓小平在长达四个小时的采访中丝毫未露出疲态,直到采访结束依然精力充沛,这让法拉奇十分佩服。

而当年亲自为毛主席纪念堂基石培土,并为纪念堂题字的华国锋同志,则在退休后每年都前往纪念堂悼念,直到逝世。

虽然建造毛主席纪念堂的做法违背了毛主席生前的意愿,但是从长远来看,建造毛主席纪念堂的做法意义深远。一方面,毛主席是带领中国人民走过坎坷的引路人,是人民信仰的寄托,另一方面,毛主席从群众中来,最终也要安息在群众中间,因此在纪念堂中为后人瞻仰,是最好的做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纪念堂

而毛主席纪念堂的存在,也意味着毛泽东思想的长青,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上,毛泽东思想将继续绽放光辉,继续指引我们前行。因此,我们不仅要怀念毛主席,还要牢牢掌握毛泽东思想,在新的时代迈出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