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秋季,刘伯承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山东菏泽和国民党军撞上了,于是双方在此展开了一场大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伯承

由于双方交战的地点在菏泽东北的龙固集和章缝镇,因此被称为“龙凤战役”

在这次战役中,面对敌人一个军加上一个整编师的兵力,我军以顽强的意志一次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最终双方打成平手。刘伯承对此结果十分不满意,称打成了“牛犄角”,但统计战斗情况时,一个班的表现却吸引了刘伯承的注意力,连邓小平看了,都大感奇怪。

原来,在这次战斗中,有一个班坚守在徐庄前沿阵地,打退了敌人十几次进攻,歼敌123人,自己却是零伤亡,而和他们同时上前线的其他班,则大多伤亡惨重,有的甚至打到仅剩班长。这巨大的差异,着实让人奇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仔细研究发现,原来这个班之所以能够零伤亡,是因为班长有个“秘诀”

那么,这个这个秘诀是什么?他们班长又是何来历呢?

机枪圣手

“龙凤战役”中,取得“零伤亡,歼敌123人”好成绩的那个班,班长名叫王克勤

在战役结束后,王克勤的班被评为了全军模范班,原因就是一个班12个人,竟出现了4个英雄模范,甚至还有一个是新兵。作为班长,王克勤也被评为了互助模范和杀敌英雄,在“龙凤战役”后一举成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克勤

但鲜有人知的是,当初王克勤刚加入解放军的时候,营指导员武孝贤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受反动派欺骗宣传太深,应该好好教育”

1945年10月,在邯郸战役中,我军歼灭了国民党军两个军,争取了一个军起义,大批国民党军沦为俘虏。之后,愿意回家的发路费,不愿回去的则收编进了解放军队伍中,其中就有原国民党军机枪手王克勤。

  然而刚进解放军队伍的王克勤可不是后来的英雄班长,他整日牢骚不断,情绪低沉,经常散布一些“惑乱军心”的言论。

平汉战役之后,我军又收编了大量国民党军,为了尽快改造这些原国民党士兵,让他们尽快成为合格的解放军战士,营指导员武孝贤和各个连部指导员召开了会议,就最近的战士们的思想动向进行汇报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其中,一连指导员说的例子,最让武孝贤记忆深刻。

“我们连有个从国民党那边过来的大头兵吴克勤,在那边当了九年兵,满脑子乱七八糟,情绪低沉。刚收编进来的战士一进来,就和人一起在背后瞎叨叨,我看最难改造的就是这种人!”

一连指导员满脸气愤的样子引起了武孝贤注意,他奇怪道:“他到底‘叨叨’什么了?”

“他说国民党有美国援助,地盘大,武器先进,有飞机大炮坦克,咱们就几条破步枪,肯定打不过国民党。还说他被咱们收编,是他倒了霉!”一连指导员数落起吴克勤的不好,讲的滔滔不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还有一次他生了病,我们副连长亲自给他打饭送过去,可这家伙吃完一抹嘴,说副连长给他打饭是收买人心!还说什么今天像兄弟,明天战场上就拿着枪逼着你去拼命。这种人,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武孝贤听了呵呵笑道:“很多人受反动派欺骗宣传太深,应该好好教育。不要总是批评他们,生活上要多对他们关心!只要时间久了,他们自然会明白人民军队与反动派的根本不同。”

一连指导员叹了口气:“这个王克勤身上就一个好,那就是机枪打得好!当初他是国民党军里的机枪手,听说还有个外号叫‘机枪圣手’。”

武孝贤听了,将王克勤这个名字记在了心里,想着有机会一定要见一见这位“瞎叨叨”“机枪圣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不久后,武孝贤来到一连驻地巡视,刚进院子,就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最里面是个用毛巾蒙眼的大个子。靠近之后,武孝贤才发现那个蒙眼的大个子手里正摆弄一架刚缴获的苏式机枪。对方虽然蒙着眼,但手上的动作可丝毫不乱,先拆了一遍,又将其完整地装了回去。

摘掉眼上的毛巾后,大个子将机枪一拍:“看看吧!分毫不差!”

一个战士上前检查了一下,拉拉枪栓,果然和原来一样。这时众人欢呼起来,直夸大个子是“机枪圣手”

听到这耳熟的称呼,武孝贤立即反应过来眼前的大个子就是那个“瞎叨叨”的战士。于是众人散场后,武孝贤将王克勤叫到了办公室,决定亲自做做这位小战士的思想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王克勤,那架机枪喜欢吗?”

王克勤紧张道:“喜欢。我在国民党队伍里什么枪都使过,就是没使过步枪,现在倒是天天拿步枪。”

武孝贤明白他的意思,于是笑笑道:“那我和你们连长说说,把那挺机枪给你用,你看行吗?”

王克勤猛然抬头,脸上带着不敢置信的表情。武孝贤见了,连忙趁热打铁道:“机枪可以给你,但你得说清楚这枪口是对谁!”

“知道,对准国民党中央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为什么要对准他们?”

王克勤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想了半天,才吞吞吐吐道:“因为他们是反动派……”

“我有苦啊”

之后,武孝贤问到他家里的情况,王克勤支支吾吾不说,好半天,才低头叹口气道:“爸爸死了,妈妈和弟弟在要饭,不知道死活。”除此之外再问不出什么话。

这次谈话就这么结束了,武孝贤对他的印象还不错,心想只要他明白为什么打仗,还是能够成为一名好战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至于他的“瞎叨叨”,武孝贤相信只要王克勤留在解放军队伍里,总有一天会明白这是一支人民的队伍,和从前他待的反动国民党军不同,不会出现压迫士兵、让士兵送死的事情。

正如武孝贤所料,没过多久,王克勤身上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45年12月,解放区正在进行土地改革,各地都在打土豪劣绅,举行公审大会。公审大会上,以往被地主豪绅压迫的百姓纷纷上台诉苦,阐述被压迫残害的经历,数落地主豪绅的罪行。在此背景下,为做好战士们的思想工作,部队里也举行了诉苦大会

当时武孝贤正好负责一连的整训工作,因此便想动员王克勤在诉苦大会上“吐苦水”,结果副连长党建庭没一会儿就过来向武孝贤报告说:“他说他没有苦,说什么都不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武孝贤听了亲自去找王克勤,去做他的工作,结果王克勤就是那一句话:“我没有苦!”

“你爸爸被地主打死,母亲和弟弟要饭,生死不明,自己又被抓壮丁,还在国民党军队里挨了那么多打,这不都是苦吗?去说说吧!”

王克勤连连摆手:“不不不,那多丢人!不说!”

对此,武孝贤也不好勉强,于是只好放弃了动员王克勤诉苦的想法。

结果,在听了一天诉苦大会后,王克勤忍不住了,晚上回去后不吃不喝倒头就睡。党建庭以为他生病了,结果刚到他床边,王克勤就“哇”一声哭了出来,扑到党建庭怀里哭道:“连长,我有苦啊!我有苦!明天我一定要上台说,不然我吃不下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第二天一早,武孝贤就看到王克勤第一个跑上讲台,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起苦来。

原来,王克勤是阜阳人,家里世代都是地主王三堂家的佃户。五岁时父亲因为交不起租子被地主打断了腿,爬回家没几天就死了。之后他们被地主王三堂赶出家门,母亲带着他和弟弟到处要饭,就这样把他养到17岁。

刚刚长大成人,可以卖力气养活娘和弟弟了,他就被保长抓去卖了壮丁。抓三次,逃三次,每次都被打个半死,到最后被卖到国民党队伍里。而国民党队伍里则是另一个地狱,不仅要给军官当牛做马,被老兵欺负,还要经常遭受长官毒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并且,那些逃跑的士兵一旦被抓回来,几乎是必死无疑。这时候枪毙都是痛快的,剖腹、活埋、砍头等各种死法不胜枚举,光听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例如淮海战役中,有一名被授予了“青天白日勋章”的通信兵只是发了句牢骚就被长官活埋,最终导致勋章被人冒领。

因此,见惯了世态炎凉的王克勤自然养成了麻木、沉默、防备心强的性格。

诉苦的最后,他满脸泪水,抽噎着道:“狠心的地主,黑心的国民党,把我害苦了,我还傻的替他们打仗,被解放过来我还觉得倒霉,我糊涂啊!”

 自从诉了苦之后,王克勤仿佛彻底变了个人。从前那个爱和新战士“瞎叨叨”的王克勤消失了,开始变得爱说爱笑。和同志们在一起的时候,他再也不摆“机枪圣手”的架子了,有同志想学用机枪,他就耐心地教,并且平日里不仅抢着干活,还主动学起了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几个月后,王克勤得到了全营领导同志的一致称赞,1946年10月,营总支更是收到了一份王克勤自己写的“入党申请书”

王克勤这将近一年的变化全营都看在眼里,因此收到王克勤的入党申请后,营总支全员通过,一致同意王克勤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王克勤又被任命为班长。

在入党和当上班长之后,王克勤更是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仅将自己掌握的军事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战友,还经常关心同志,积极做其他解放军战士的思想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并且,在他当上班长之后,为了更好发扬解放军中互帮互助、阶级友爱的作风,他将全班分为了三个互助组,开展思想互助、体力互助、技术互助这三项互助活动,并且自己身体力行地做在前头。

零伤亡的“秘诀”

一次,班里新补进来四个新战士,王克勤知道新战士来到都有种紧张心理,担心被欺负,于是他主动接近几个新战士,和他们聊天,缓解他们的紧张。

 之后,王克勤不仅给新战士们打洗脸洗脚水,嘘寒问暖,还经常和他们聊天,讲述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积极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而且为了不让新战士被吓到,他连说话都一改往日的大嗓门,尽量温声细气地和新战士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而这几名新战士里,就有名叫做白志学的,他便是后来在“龙凤战役”中获得英雄模范称号的那个新战士。

但是白志学刚进队伍的时候,由于营养不良,个头又矮又瘦,没什么力气,身上还有疥疮,因此在长途行军的过程中经常跟不上队伍,每天一到了宿营地,就累的往地上一倒。

到了第三天,白志学再也忍不住了,到了宿营地之后低头哭了起来,有个同志看到便嘲讽他是“少爷兵”。王克勤听到后,立即将那个说风凉话的战士叫过来,严厉道:“你刚来的时候,咱们班里的老战士是怎么对你的?现在你就这么对咱们的新战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在那位同志认识到错误给白志学道歉后,王克勤亲自找来卫生员给白志学看病,不顾疥疮的传染风险,给他清创换药。第二天行军的时候,还主动帮白志学背枪,减轻他的负担。

而了解到白志学哭是因为想家后,王克勤耐心安慰,还帮白志学找人写家书,比对待亲兄弟都亲。在这样的关怀下,白志学很快就感动得一塌糊涂,自此努力跟上队伍,再也不让自己拖后腿了。

因此,在这样互帮互助的氛围下,王克勤的班很快就“拧成了一股绳”,这才在龙凤战役中创造了歼敌123人,自身零伤亡的神话。而思想互助、体力互助、技术互助这“三大互助”,就是王克勤班打仗零伤亡的“秘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小平

刘伯承和邓小平得知这一“秘诀”后,十分重视,立即在全军下达指示:总结好这个典型,在野战军各部队迅速推广!

并且,刘邓两人还将“秘诀”上报到了中央军委,中央军委看到后立即开会研究。不久以后,延安《解放日报》就刊载了《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一文,对王克勤的“三大互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此互助活动以王克勤的名字来命名。

之后,“王克勤运动”就在全军各部队中全面开展起来,解放军战力因此得到大幅提升。

而正如《解放日报》所评价的那样:“党的教育使王克勤从一个蒋介石手下的愚昧的奴隶,转而与广大人民相结合,很快的变成一员智仁勇全备的人民战士。”在党的教育下,王克勤的确发生了巨大转变,他不再麻木、沉默,而是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因此在“王克勤运动”推广不久,王克勤就被提升为排长。之后他还是用原来的“秘诀”,将整个排牢牢团结在了一起。

1947年7月10日,在定陶战役中,王克勤所在的排负责定陶城北的攻坚。傍晚时分,攻城战开始打响,可这时王克勤却病了。战士们劝告王克勤先下火线休息,可他仍然坚持留下来战斗。

在城墙上连续不断的枪响中,王克勤带着一个排拎着手榴弹从堑壕中接近到了距离城墙只有50米的地方。冲锋号响起之前,一个战士拉住王克勤,焦急道:“排长,你可不能冲啊!你还病着!”

王克勤随意应付道:“我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然而冲锋号一响,王克勤就提着手榴弹冲了出去。在摇摇欲坠的云梯上,王克勤刚爬到半空就胸口中枪,但他依然不管不顾继续指挥战斗,直到昏迷过去。

在军医的医治下,王克勤短暂恢复了清醒,直到这时,他还牵挂着战士们,向一个叫陈群的小战士叮嘱道:“我包袱里有几件衣服,战士们缺穿的,分给战士们穿……”陈群听了泪如雨下,带着哭腔道:“排长,不要说了!我们等你回来!”

但王克勤最终没能再回到战士们中间,他牺牲以后,刘伯承、邓小平心痛不已,刘伯承更是眼含热泪拍桌子大吼:“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一个王克勤!”之后,为了纪念王克勤,晋冀鲁豫军区将王克勤所在的排命名为“王克勤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克勤

一个饱受国民党部队蒙蔽,冰冷麻木的基层战士,在解放军部队中逐渐转变为了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人,这既得益于党的教育,也得益于王克勤自身思想的启蒙。旧社会将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因此王克勤的转变,就是一个从“鬼”到“人”的变化。

而王克勤首创的“三大互助”不仅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给所有战士树立起了一个榜样,因此,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位伟大的人民英雄,他的名字,也将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