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第一集中,李文秀在作家的新书签售上听讲座那场戏,导演用了一个长镜头,但收尾并没有定格在李文秀离开的背影上,而是最终定格在了一个陌生女人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女性在镜头下一闪而过,就像路人甲,引不起观众的注意。

但直到二刷,我才注意到,这个刻意的运镜背后,所深藏的隐喻。

这里容我先卖个关子,后面详细说。

要知道,李文秀是边在酒店打工、边抽空坚持写作的,所以这次应该也是她利用工作间隙,偷偷溜出来听作家的讲座。

在得到了作家的指导“去生活,去爱,去受伤”后,她匆匆离开会场,赶回酒店工作。

伴随着文秀奔跑着下楼,有这样一个看似不经意闪现的镜头:走廊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女人头像的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肯定地说,第一遍看的时候,没人会注意到。

后来,被酒店炒了鱿鱼的李文秀,在离开这个城市之前,又一次去了听讲座的那个地方。

还是那个楼梯,她特意地扭头看了看,停下脚步,踮起脚尖,轻轻地将那张有些歪斜的女性头像照片重新扶正,然后才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镜头,如果不仔细看,依然会被观众忽略。

只是,一个女性头像的照片在这么短的剧集里出现了两次,怎么的也是有导演用意的。

第三集开头,文秀在网吧用龟速打字,给前辈作家发邮件,希望得到老师点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另一边,以交叉剪辑的形式,这位作家刚发现的才华横溢的女作者,正在向作家说明情况:

因为老公不愿意她写作,家里有三个小孩要照顾,没自己的时间,只能放弃写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位作者,刚好是前面长镜头收尾定格的那个中年女性。

作家虽惋惜,但依然表示对她的理解:

我知道,

弗尼吉亚·伍尔夫说过,每个女人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作者听到此句,顿时眼眶里泪光闪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熟悉女性主义及写作的人,看到这里,会发出由衷地感叹:

哇!导演的叙事和伏笔真的很赞!前面居然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

弗尼吉亚·伍尔夫,是谁?

她是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8年,伍尔夫在剑桥大学做主题为“女性与小说”的演讲时,她发出灵魂拷问:

为什么整个繁茂的伊丽莎白时代,没有一位出现哪怕一位女诗人?

后来,伍尔夫将演讲的内容整理成书,给出了那个最知名的论断:

如果一个女人要写作,那她必须拥有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房间是一个写作的具体场所,更是一个能够追求梦想的无形空间。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会深刻感受到导演

深藏细节中的寓意。

文秀离开讲座时,

那个长镜头的定格,更像是一种关于女性命运的凝视,将那个中年女性和女主李文秀作一种对比。关于女性命运不同选择的结果。

文秀踮起脚尖并特意扶正的,正是弗尼吉亚·伍尔夫的照片,我们看到了一个有写作梦想的女孩沉甸甸的仪式感;

在那位空有写作天赋、却被家庭束缚的中年女性作者的无奈放弃中,我们目睹了一个女性写作者的“凋谢”。

一切诗情、才华都消亡于日常。这是一个有志于写作的女人,大概率会遇到的、最普遍的生活处境。

所幸,文秀最终走出了这个困境。

而这也是得不到搓衣板的托肯、没有写作自由的女作者,还有很多的人,所向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