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动力电池技术演进,被视为"终极电池"的固态电池已成为海内外车企的必争之域。在这场全球性技术竞赛中,上汽集团率先亮出最新成果:能量密度超过400瓦时/千克的全固态电池将于2026年实现量产。

聚焦智能电动新赛道引领智造升级,昨天,上汽集团举行"向新十年"新能源技术发布会,正式发布新一代底座技术,包括固态电池、能量闭环、高效动力总成、智能底盘、全栈软件架构、全新电子架构等创新技术突破和量产应用,这"七大技术底座"全面升级进入2.0时代。

固态电池技术重构产业链

固态电池具备能量密度高、体积小、安全性高的优势,在汽车工业电动化变革中,固态电池主导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据悉,上汽全固态电池基于聚合物—无机物复合电解质技术路线,将于2026年实现量产。能量密度超过400瓦时/千克,体积能量密度超过820瓦时/升,电池容量能够超过75安时,该电池还具备安全性能高、适用范围广、物料成本更低的特点。

发布会上,上汽还明确了固态电池"上车"时间表。今年10月,搭载"光年"固态电池的智己L6将交付,能量密度超过300瓦时/千克,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2026年,上汽全固态电池将实现交付量产并完成样车测试,能量密度是传统动力电池的一倍以上;2027年,搭载全固态电池的智己新车将实现量产交付,后续其能量密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至500瓦时/千克,整车系统综合成本不断降低。

"在全固态电池量产领域,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产业规模和市场规模。我们对全固态电池量产的中国方案、中国路线非常有信心。"上汽清陶总经理李峥告诉记者,目前固态电池上车还面临着制造工艺、设备更新以及对制造品质高要求等难点,为此,上汽在嘉定投建全新的全固态电池产线,预计2025年底竣工并投产。

除了固态电池外,上汽在"强劲的心"方面的布局还包括全新"蓝芯"混合动力总成、"绿芯"电驱总成。前者聚焦模块化、集成化、专属化的DMH超级混动技术,已实现性能突破,新一代"蓝芯"总成效率将进一步提升10%,新的"能量控制大脑"将更精确实现热能、化学能、电能、机械能的转换。全新"绿芯"电驱总成性能也进一步跃升,电机有效功率密度超过9.5千瓦/千克,高于国家7千瓦/千克的2035规划目标,总成功率密度提升至4.4千瓦/千克,领先行业平均水平40%以上。

技术赋能新汽车"生命体"

汽车产业正处于变革浪潮中,具备自学习、自成长、自进化等能力的"新汽车"应运而生,基于"场景创造价值、软件定义汽车、数据决定体验"的发展趋势,上汽正在打造全新"科技生命体"。为推动新汽车"脑更智慧、身更健壮、心更强劲",上汽集聚全球研发资源,打造纯电、混动、氢能3个整车平台,以及电池、电驱、超混系统和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七大技术底座"。

"上汽建立技术底座正是为了适应传统汽车向新赛道转型。"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创新研究开发总院院长祖似杰谈到,受消费电子理念影响,汽车研发周期从最初的48个月缩短到现在的18个月,许多更新正是通过软件实现的。在技术底座架构的基础上,样车验证时间大大减少,适应性方面显著提升。

2022年第一代"技术底座"的量产应用,奠定了上汽参与新赛道市场竞争的技术基础。2023年,上汽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海外销量分别为112.3万辆和120.8万辆,新能源销量规模位居全球行业头部阵营,海外市场连续8年保持国内行业第一。

此次发布的新一代底座技术,致力于打造能高速移动的智能机器人。上汽将整车系统性解构为感知、云端超脑、大小脑及线控执行机构。"智慧的脑"上汽零束银河全栈进化至3.0版本,2025年,"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3.0全面落地,实现"舱、驾、算、联"四域合一,支持L3级量产自动驾驶。

持续夯实纯电和混动双线布局,上汽以核心技术驱动市场,以"智造"引领突围。新升级的"星云"纯电专属系列化平台实现更大范围车型梯度的覆盖,整车电耗挑战"每度电续驶里程12公里"的行业新纪录,比现有水平提升超过30%。至2026年,融合整车运动集成控制(VMC)技术的线控底盘系统,将分阶段投入量产应用,为用户提供更安全、更灵敏的驾乘体验。全新"珠峰"机电一体化整车架构将实现从"油混"到"电混"产品全覆盖,无缝链接从"油"到"电"转型,最高油电转化效率超过3.75千瓦时/升。这一技术平台的升级也将助力上汽成为首家在欧洲实现碳排放低于100克/公里的中国车企,珠峰架构产品也将满足欧7排放。全新"星河"电氢一体化整车架构聚焦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使用场景,首创增程型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架构方案,真正实现"零碳零排放"。

作者:周渊

文:周渊 图:图源上汽集团微信公众号 编辑:傅璐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