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丁文元”登门拜访马志明
——马志明、丁文元同说《纠纷》“丁文元”
庞剑
图为马志明向丁文元介绍《笑匠杂笈——马志明表演相声选集》中关于相声《纠纷》的创作经过。庞剑摄
“我就叫‘丁文元’!”,2008年当一位72岁老者站在津门大金台茶社的舞台上,面对离开了44年的津门观众,用地道的乡音说出这句久违了的开场白时,台下百余名相声迷瞬间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掌声和笑声,这笑声不仅仅代表天津观众对这位相声老艺人的尊敬,更多的则是对“丁文元”这个名字特有的偏爱,因为相声名家马志明创作表演的《纠纷》在天津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2008年4月16日,相声名家马志明家里来了一位特殊的“不速之客”,他就是因马志明相声《纠纷》而名扬全国的——“丁文元”人物“原型”——张家口曲艺团相声演员。当丁文元在时隔多年首次登门拜访马志明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师叔,这次回天津我才知道,您当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现在家乡的人没有不知道我的!”马志明也真的为丁文元到来高兴不已,忙招呼老伴包羊肉饺子,并下令中午谁都不许走。
图为丁文元与马志明、尹笑声合影。庞剑摄
马志明饶有兴致地向大家介绍道:“丁文元已经40多年没回天津了,当年创作相声《纠纷》中的几个人物时,我是经过反复斟酌的,通常相声演员在台上提名字一般都是用本行业中与表演者相熟的人,丁文元做为已故曲艺名家杨少奎的大弟子,从小就长在我们家,我们也从没将他当作外人,所以《纠纷》就用了这个真名字,现在‘丁文元’这个名字在天津可比我响!”
谈到相声《纠纷》,丁文元也立刻打开了话匣子:“我是1988年由一位老观众告诉我的,说半导体里有段相声用的是你的名字,还挺逗哏,就是有点拿你找乐和打岔!后来我就真的在收音机里找这段相声,当我听完后自己也笑了,我们相声界有一不成文的规定‘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志明老师在相声界里是我的长辈,艺术造诣炉火纯青,一听这个段子就有大家之气,虽然用的是我的名字,其实这个人物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我太高兴了,后来志明和黄族民二位老师1990年到张家口演出,问我听到这段相声了吗?怎么样?我说好啊,您这是在抬我的蔓儿!感谢您还来不及呢!这个段子最成功之处就是层次分明,人物语气安排得很清楚。”
马志明说当时也没想到《纠纷》的影响会这么大,只是想人与人之间要提倡“容人之美”,要相互宽容和谅解。缘起是一次在南市口一个派出所看见两个人,因其中一个人将痰吐到了另一个人的袖子上而互相揪着进来,找警察评理。后来《纠纷》就是根据这个真实情节创作的,当时用了一夜的时间将这个段子轮廓、梁子搭起来,又经过不到半年的时间修改,终于在1986年创作完成。在设计人物时,马志明介绍道:“‘丁文元’应该是二十岁出头,我设计他是1962年生人,还没结婚,比较幼稚,受一些坏风气影响,对玩儿闹的‘英雄’行为很羡慕,所以当被轧了脚后不依不饶,出言不逊,他认为归派出所是出风头,实则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一个小法盲,并不是说这个人物有多坏,而是缺乏教育,在表演时我注重将‘丁文元’和‘王德成’这两个青年工人刻画得俗气但不丑恶,使观众似曾相识,生活气息很浓,声音上‘丁文元’因为年轻而让他的嗓音稍窄一点,小细嗓儿,满口齿音字,但声音很有股冲劲。现如今他们已经成为了天津非常有代表性的两个市井人物,后来我在《听曲艺》、《雇车》等相声作品中也延续使用了这两个人物形象。”
这时生活中真实的丁文元接过话茬:“这次在阔别了44年之后回到家乡,无形中我的知名度又提高了一步,其实我都72岁了,名利对我已然不再重要,但当我重登津门舞台表演《报菜名》、《灯迷》和《窦公训女》时,主持人一报我的名字,台下的掌声就响成一片,我感受到我真是沾了‘丁文元’的光了!我很骄傲能拥有丁文元这个名字!”
图为马志明在2003年11月29日中国大戏院举办的《曲艺精品欣赏会》上与黄族民表演相声《夸住宅》。庞剑摄
图为马志明、黄族民在《马三立从艺80周年暨告别晚会》上表演相声《纠纷》。庞剑摄
图为马志明与京剧名家何佩森、张克、卢松一起交流梨园轶事。庞剑摄
图为马志明与京剧名家卢松、著名鼓师崔洪合作表演京剧《乌盆记》。 庞剑摄
图为马志明为年轻相声迷们签名。庞剑摄
图为本文作者与马志明合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