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刚刚开幕的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极具广东文化特色的粤剧表演成为展会中的一抹亮色,清亮宛转的唱腔、精致华丽的服饰吸引着国内外参展者的目光。而在深圳,借着一群少年们仍带稚气的戏腔,流传已近600年的沙井粤剧正向人们重新展露风华。

眼眶周围施以粉色重彩,面颊两边的耳环闪亮夸张。假发髻,珠花,粉色衬衣衬裤,粉色斜襟小褂,黑底绣花围裙,绣花鞋。11岁的崔博实还记得,3年前第一次进行沙井粤剧正式扮相时,看着镜子里变成女生的自己,他着实懵了一阵。

比他大两岁的曾子嫣,则正是因为华丽的妆容和服饰才开始接触沙井粤剧。经过6年的深入学习,如今她已经爱上这门传统戏曲艺术。在相继获得“小梅花”金奖、广东省少儿戏剧小梅花荟萃活动“金花十佳”等荣誉后,曾子嫣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沙井粤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长

反串扮相、高难动作,在挑战中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

在接触沙井粤剧的第二年,曾子嫣便获得了一次录像参赛的机会。正式扮相需要绑紧头饰,这让她头痛,“上来就没有精神”,前桥等较高难度的动作难以完成,第一次拍摄因为无法坚持而终止。“后面我边做边哭,绑着头饰练习”,最终完成拍摄。这次参赛拿到的名次远远超出了曾子嫣的预料,这也让她觉得,刻苦练了一两年的前桥动作没有白费。

相继在比赛中获奖,很快,在粤剧表演上展露天赋的曾子嫣登上了更大的舞台。2023年,她受邀参加央视一档少儿戏曲栏目,表演了粤剧折子戏“双枪陆文龙”。除了唱腔上要求女生唱男生平喉,这出戏的高难度动作也很多,其中“抛枪”动作在练习伊始让她吃了不少苦头。因为接不准、总是被扔出去的枪砸到脑袋。

花了1年的时间准备,每个动作细节都反复练习,最终她完美地完成了“双枪陆文龙”的表演。这次经历让曾子嫣突破了一次瓶颈,“真的意想不到我能做出这样一个角色”。在“抛枪”这个高难度动作被她“啃下来”之后,粤剧表演中其他的动作似乎都变得轻松了很多,自己在表演上也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与已经习惯担纲的曾子嫣不同,崔博实最初都在练习中担任配角。当老师问他想不想出演主角时,崔博实很兴奋,但因为自己性格比较内向,“我希望有很多人陪我一起演出,这样我可以放松点”。最终,他选择了一出集体戏,但他没想到自己要演的主角会是一个女性角色,“七姑奶”。当他第一次正式扮相时有些纠结,“激动是因为已经可以穿上(正式)服装了,但是被一年级的学弟看到自己穿女生的衣服,难免会有些尴尬”。

之后,崔博实选择当观众“不存在”,逐渐接受了这个男扮女装的主角。练习时要注意把握好剧中“七姑奶”的角色特点,比如要翘起兰花指、注意坐姿等。“每次音乐一响,我就把自己当作‘七姑奶’。”

“七姑奶”这个角色在表演技术上难度不高,最大挑战在于角色性格与崔博实的反差。角色的性格外向而泼辣,这需要内向腼腆的他突破自我。“我刚开始进入粤剧社有些不敢说话,之后自己练习得越来越好,身边的同学也开始向我学习并且崇拜我,我的自信心也在增强。”

初识

迷上戏服、谐音学粤语 在懵懂中开启粤剧学习

曾子嫣与沙井粤剧的相识源于妈妈带她参加的一场活动。粤剧中华丽的妆容和服饰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简单而直接的美让7岁的女孩儿想要了解这门传统戏曲艺术。后来,曾子嫣开始跟着蚝业小学粤剧社团的老师林英君学习沙井粤剧基本功。在每天的课业之外,她利用空闲时间日复一日地进行练习。“从一年级开始,周一到周五,每天都要训练2到3个小时。”

崔博实进入粤剧社团的契机更加偶然。在3年前的一堂课上,有一位老师来挑选学生,当时崔博实还不清楚具体是要干什么,他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在座位上端正地坐好,“结果我就被选中了”,随后就被那位老师带到了粤剧社团。“刚开始进入粤剧社团我还是有些迷茫,什么也不知道。”而且对于崔博实来说,日常的粤剧练习还多出一项粤语。虽然他在深圳出生长大,但因为父母是湖南人,使用粤语表演戏剧对他来说仍有挑战。为了能完成表演,他利用谐音的方式来记剧中的粤语唱词。

就这样,在懵懵懂懂中,曾子嫣和崔博实开始了自己的沙井粤剧学习。通过不断地练习,他们逐渐加深了对这门传统戏曲艺术的理解。

传承

潜心坚持、AI加持

少年们让更多人看到粤剧

与崔博实一起改变的还有他的父母。母亲虽然不懂粤剧,但看着儿子学习粤剧的热情,从一开始便非常支持他,还经常帮他查阅粤剧的相关资料、视频。原本担心花时间学粤剧耽误学习的父亲,在看到崔博实学习成绩没有下降,反而表演得有模有样并成为一出戏的主角后,也不再反对。在父母的支持下,崔博实也变得越来越自信。

学戏6年的曾子嫣已经不再只着眼于演好一出戏,她的目标更加宏大。“我想让更多人看到粤剧、喜欢粤剧,让粤剧发扬光大。”对于这门自己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子嫣已产生了深厚的情感。

老师林英君带着曾子嫣学戏6年,深知她坚持下来的不易。“每次练习时,即使非常累,她也会含泪坚持,直到我让她停下来为止。”林英君说,已经六年级的曾子嫣还经常帮助她一起辅导低年级的师妹们,而且她已经成功考入广东粤剧学校。她觉得,曾子嫣在未来一定能为沙井粤剧的传承与发扬做出她的贡献。

在教学粤剧的过程中,林英君还发现AI技术正在对粤剧学习产生影响。通过QQ音乐软件的AI系统,她试着生成的一段粤剧曲子还有模有样。她觉得,未来AI技术能为青少年学习粤剧带来助益。

未来,可以通过AI技术将沙井粤剧中的经典剧目、唱腔等技艺进行数字化保存,用技术手段助力传统艺术的“数字新生”。而在青少年粤剧学习中,未来AI技术有望根据学生个人情况个性化提供学习计划及资源,譬如利用AI生成以自己本人音色、唱腔演唱而成的成品歌曲,并与自己演唱的粤剧录音进行对比,从而实时进行学习效果评估,为相关学习增加了趣味性和互动性。

采写:南都记者 焦明梁

摄影:南都记者 许松龙 常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