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6日,美国旧金山著名的金门大桥洒满了阳光,美得令人心醉。

然而就在这美丽的景色中,一位名叫唐晓琳的中国女留学生忽然纵身跃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唐晓琳是北京大学毕业的,她不幸逝世后父母亲人悲痛不已,而她的美国导师却一脸淡然,删除了有关她的全部社交动态。

这位北大才女为何会选择在金门大桥自杀?行为怪异的导师与她的死亡是否有关?

这一切,恐怕还要从2004年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大才女赴美深造

2004年,唐晓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

不同于其他女孩,唐晓琳对晦涩枯燥的物理专业情有独钟,因此她选择攻读的是空间物理专业。

这个专业非常复杂,并且很抽象,需要极高的物理学天赋和超强的理解能力,才能完成基础的课程。

唐晓琳似乎天生就是一个物理小天才,对于那些男同学都感慨难以理解的知识,她却一点就通。

当然,除了天赋异禀,唐晓琳也付出了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努力,因为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国内顶级的航天设计师。

大学四年,唐晓琳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对她来说学习是一件令她快乐的事。

尽管学习强度很大,但唐晓琳却有很多课余爱好,她喜欢唱歌、旅游、拍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假的时候,她也会穿上美美的裙子,和朋友们一起聚会玩耍。

一晃四年过去,唐晓琳在拿遍国家和学校奖学金后,以出色的表现迎来了毕业

作为北京大学空间物理专业的高材生,向来都是不愁找到好工作的。

因此,唐晓琳在毕业时拥有很多不错的工作机会,就连国家知名研究所也向她抛出了橄榄枝,但她却婉拒了。

因为她觉得自己还可以更上一层楼,经过深思熟虑后,她决定去美国留学深造。

于是,她凭借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动手研究能力,考到了美国犹他大学的空间物理专业。

早期的留学生活

犹他大学当时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每年只招收20个研究生,唐晓琳幸运地成为了其中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秋天,唐晓琳满面春风,穿着最喜欢的衣服踏上了赴美留学的飞机。

飞机落地后,她拉着行李箱来到了犹他大学的所在地——盐城湖。

因为对自己很有信心,她选择了直博,所谓的直博就是在研究生毕业后直接继续攻读博士。

正式接触到研究生课程后,唐晓琳并没有感到吃力,相反,她总是能很轻松地完成各类考试和实验研究。

和在国内一样,她喜欢劳逸结合的学习方式,喜欢与同校的留学生一起聚会、逛街、做美甲、吃火锅。

就这样,在并不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唐晓琳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也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两年留学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拿到硕士学位后,她也就进入了博士阶段的学习。

博士阶段的课程难度高了很多,但她依然能够出色地完成导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然而即便自己很努力,她还是隐隐觉得博士阶段的导师对她不怎么友好。

后来她才得知,原来是导师与她的一位留学生好朋友发生了矛盾,继而对她也产生了不好的看法。

无奈之下,她只好向学校申请更换导师。

申请通过之后,她被安排师从萨维兹·萨法里安教授。

根据学校官网的介绍,萨维兹·萨法里安教授是一位有能力有项目的博士生导师,也是研究病毒物理学的权威专家。

得知自己找到了一位名师,唐晓琳非常高兴,也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学有所成,早日回国施展自己的才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她也同时得知,萨维兹·萨法里安教授主攻的是生物物理方向,而自己之前所学的是空间物理方向。

虽说都是物理,可这中间的差别却不小,这就意味着唐晓琳要重新适应新课程,付出更多的努力。

不过前面那位导师的刻意针对,令她觉得选好一位导师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转专业,对自己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

于是,她便开始跟着萨维兹·萨法里安教授,开始了生物物理的学习研究。

在经过几百个日夜的努力坚持后,唐晓琳终于跟上了课程进度,并以出色的表现成为了导师的助理研究员。

这样紧张而又充实的学习令她很满意,在朋友愁眉苦脸地吐槽博士生课业太繁重时,她却淡然一笑:

“博士阶段的课程多、研究多是正常的,这样也能多学到一些知识,不是挺好的嘛!我很庆幸跟了现在的导师,他对我很严厉,但也让我成长了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漫长的读博之路

在之后的时间里,唐晓琳依然全力以赴,积极配合导师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还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

朋友见她如此顺风顺水,忍不住羡慕她天赋异禀,很快就能毕业回国了。

唐晓琳也是这样期待的,她觉得自己辛苦求学多年,回国后一定能找到一份高精尖的科研工作,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却出乎了她的意料。

不同于她之前进修的空间物理专业,现在的生物物理常常需要做大量的实验,不仅如此,等待实验结果的过程也非常漫长。

有的实验耗时几个月,有的实验则需要耗时2-4年之久,而任何一个客观因素的变化都能让整个实验被推倒重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尽快顺利毕业,唐晓琳不得不调整自己的作息,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实验室。

由于每一次实验需要记录的数据太多,她经常一整天都呆在实验室,即便不是一整天,也常常在晚饭后回到实验室等待实验结果。

渐渐地,唐晓琳见朋友们的次数少了,逛街的次数少了,脸上的笑容也少了。

她所有的时间里,只剩下读书、做实验、睡觉。

即使这样辛苦,她的实验结果还是常常被导师批评不够严谨,甚至要求她重新做。

到了2013年,唐晓琳已经陆续发表了3篇高质量论文,她向导师提出了毕业申请,却没想到被导师一口回绝了。

不同于中国的高校博士生导师,美国的博士生导师可谓掌握着“生杀大权”,只要导师不批准,学生就没办法毕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导师驳回她毕业申请的原因很简单:“你做得还不够好。”

短短几个字,让唐晓琳原有的自信瞬间倒塌,她意识到也许这么多年来她太高估自己了。

于是她只能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实验中,恨不得吃住都在实验室。

然而导师却还是不断告诉她:

“你越来越差劲了,你做的这些简直就是垃圾!像你这样的水平,根本达不到毕业的要求,你简直令我失望透顶!”

除了言语上的否定,导师甚至将她辛苦熬夜做的计划书一把撕碎,像扔垃圾一样狠狠地摔在她脸上。

后来的时间里,她明显感觉到导师对她的态度越来越差,甚至会刻意多关照其他学生,指导其他学生开展实验。

也许是自己的确太差劲,让导师失望了,唐晓琳在心里默默自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想到自己已经快三十岁,以前的北大同学都已经小有所成,自己却连毕业都是未知数,唐晓琳焦虑不已。

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常常暗自流泪,后悔自己不该轻易选择出国留学,不该轻易更换所学的专业。

然而,为了这个博士学位,她已经付出了整整五年的时间。

人的一生又有几个五年呢?除了坚持还有什么好办法呢?也许自己再努力一点,就雨过天晴了呢?

在经过这样的心理调解后,唐晓琳重新找回了学习状态,再次开始了更高强度地学习、实验。

导师的精神控制

为了重新赢得导师的认可,她比之前更加积极了,导师安排什么她就干什么,并且干得很出色。

她的改变被同学们看在眼里,导师也心知肚明,然而她当她再一次提出毕业申请时,导师还是打回了她的申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因还是那一个:“你做得还不够好。”

同样的七个字,让唐晓琳陷入了抑郁的情绪,朋友来开导她,她却自嘲地说道:

“是我自己太差劲了...”

尽管状态很差,但唐晓琳还是每天按时出现在实验室,听候导师的差遣,忍受导师的谩骂。

一晃几年又过去了,到了2017年,唐晓琳已经32岁,论文已经发表了7篇,实验也做了无数个,然而她还是没能拿到博士毕业证。

一次次的希望,又一次的失望,令唐晓琳的心态彻底崩了。

她想过退学,可一旦退学自己这些年的研究成果就全部作废了,这整整9年的时间也白白浪费了。

无奈之下,她只好继续咬牙坚持,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继续穿梭在宿舍、教室、实验室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年9月30日,唐晓琳在导师的建议下,参加了一个学术交流会议。

第二天早上,同学们就发现唐晓琳失踪了,随后老师们报了警。

10月7日,失踪多日的唐晓琳终于被找到了,然而那个昔日年轻爱笑的女孩,却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唐晓琳的父母在国内接到通知时差点昏厥,她和丈夫一夜未眠,次日乘坐飞机赶到了美国。

见到女儿的尸体后,老夫妻俩抱头痛哭,在场的其他中国留学生也纷纷落泪,安慰着这对可怜的父母。

平静过后,一位留学生告诉唐父唐母,唐晓琳的导师萨维兹·萨法里安教授,在她出事后并没有过多关心,反而迅速删除了一切与她有关的社交动态。

大家一致觉得,唐晓琳的死很可能另有隐情,建议老夫妻俩要求学校调查萨维兹·萨法里安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在唐晓琳父母坚持和众多中国留学生的声援下,校方不得不委托佛罗里达的知名律师事务所,调查唐晓琳的导师及相关人员。

几个月后,一份长达六页的调查报告被公布出来,报告里不难看出,萨维兹·萨法里安长期以导师的身份,要求学生完成各种实验项目。

为了让学生们重视实验,他会刻意营造“僧多粥少”的氛围,让学生们之间因为争夺实验项目,而产生激烈的竞争。

对于实验结果,尽管学生们完成地很出色,但他依然会以“不够好”、“差劲”等言辞否定,拒绝批准学生们的毕业申请,并要求学生们继续完成其他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而这些实验项目最终署名和获利的,都是他本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萨维兹·萨法里安为了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长期压榨学生,并且还为此延迟学生的毕业时间。

而唐晓琳之所以被一次又一次延迟毕业,并不是因为她不够优秀。

恰恰相反,就是因为她太优秀了,才让萨维兹·萨法里安不愿放弃这免费的优质劳动力,让她的毕业时间一再延迟。

此外,根据调查结果的细节推算,唐晓琳刚好是在自杀前再一次申请了毕业,同样遭到萨维兹·萨法里安的拒绝。

因此,她之所以会选择跳桥自杀,显然是无法接受自己的毕业时间再次延迟,她想以自己的死来抗议这黑暗的教学体系。

然而令人悲哀的是,尽管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萨维兹·萨法里安教授与她的死脱不了干系,但萨维兹·萨法里安教授并没有因此承担刑事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调查报告里虽然承认了萨维兹·萨法里安教授的一系列违规行为,对学生实施精神暴力,但更多的言辞却是在强调唐晓琳早在几年前就患上了抑郁症。

迟到的文凭

最终,迫于各方压力,犹他大学停止了萨维兹·萨法里安教授的招生资格,并对唐晓琳所在院系的主任给予了撤职处分。

而对于唐晓琳生前的毕业申请,校方终于给通过了。

这样不痛不痒的处分,这份姗姗来迟的文凭,令不少中国留学生心寒不已,而唐晓琳的父母也表示难以接受。

可他们又有什么办法呢?身在异国他乡,谁又能为他们做主呢?

不久后,唐晓琳的死讯传回国内后,网络上一片哗然。

有人认为是萨维兹·萨法里安教授害死了唐晓琳,有人认为是唐晓琳读书读傻了,是应试教育下心理教育的缺失让这位才女毁灭了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人认为,能出国留学的孩子大多非富即贵,从小没有经历过什么风浪,才会内心如此脆弱选择轻生。

事实上,唐晓琳并非出自富贵家庭,也并非缺失心理教育。

根据唐晓琳朋友的描述,唐晓琳出生于1985年,出生后一直随父母在烟台生活,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家里的日子过得非常拮据。

即便如此,父母还是竭尽全力养育唐晓琳,让她度过了一个愉快无忧的童年。

一转眼唐晓琳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为了让女儿长大后不再像自己一样辛苦,母亲决心要好好培养女儿。

尽管一家人长年挤在破旧狭小的房子里,每次餐桌上也见不到多少昂贵的菜肴,但母亲还是为唐晓琳选择了最好的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晓琳在这样的呵护下长大, 小小年纪就非常懂事,她知道父母供她上学不容易,便在学业上非常努力。

从小学到高中,唐晓琳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每次开家长会,母亲都能听到老师对女儿的表扬之辞。

到了高中以后学校开始分文理科了,一些女同学都纷纷选择了文科,而唐晓琳却直接选择了理科,因为她喜欢物理。

如愿上了理科班后,唐晓琳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就连班里的男同学对她非常佩服。

除了自己成绩优异,唐晓琳也热心于帮助同学们,只要有人向她请教问题,她都耐心认真地解答。

就这样,唐晓琳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成了街坊邻里都忍不住夸赞的好孩子。

唐晓琳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的那年,为了庆祝这个喜事,亲朋好友纷纷上门送礼祝贺,羡慕父母以后有好日子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业后她唐晓琳选择出国留学,亲人们再上门道贺,感慨这个孩子如此优秀,日后一定是国之栋梁。

然而谁又能想到,这个一向优秀、自信、乐观的女孩,会因为美国导师的自私自利,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呢?

时至今日,一些网友对于唐晓琳的死感到无比惋惜,认为她不应该轻易放弃自己。

然而,谁又能感同身受,唐晓琳站在金门大桥时在想什么呢?

结语

俗话说,要想人前显贵,必先人后受罪。外界适当的压力,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动力,但压力这种东西有的时候也是一把双刃剑。

当我们因外界的反复打击而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沼时(前提是我们明明已经很努力了),我们应该本能地意识到,我们是否落入掌握某种评价体系的人,所设定的陷阱中呢?

如果越面对真实的自我越觉得压抑、越感到绝望,我们首先不是和自己死磕,而是通过正常的渠道进行发泄等,如跑步、唱歌、搏击...

如果实在无法解开心结,便可寻找信任的伙伴或心理医生进行倾诉来调整心态、建立自信。

如何建立自我?外界的评价仅是一个方面,但来自对自我的认可更为重要。

有些客观的因素,我们无力改变,但我们及时止损——通过建立正面的内部自我评价体系,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愿:我们都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