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因其出色的光电性质及低廉的成本已被广泛应用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 Perovskite solar cells)中光吸收层的制备。当前,基于自组装分子(SAM, self-assembled monolayer)为空穴传输层(HTL, hole transporting layer)的反式PSCs展现出了更优异的器件性能。例如:基于SAMs制备的HTL呈现出更低的寄生吸收,更低的材料消耗且SAM分子自身还具有钝化钙钛矿层(PVK, perovskite)缺陷的作用。

研究表明SAM分子在吸附于基底时易发生聚集而产生团簇,进而不利于器件界面的接触,最终影响器件的性能。同时,基于SAM分子制备的HTL往往不具备很好的亲水性,以至于很难获得完全覆盖于基底表面的PVK薄膜(尤其是对于大面积PSCs的制备)。此外,鉴于PVK薄膜底部的隐秘性,这使得调控PVK底部性质的报道较少,尽管其底部界面仍存在大量缺陷。

基于上述问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碳中和新能源研究院严文生团队基于功能性分子添加剂策略(即,将功能性分子添加至SAM前驱体中)实现了对反式PSCs中底部区域(即HTL本身和PVK/HTL界面)性质的优势调控,进而获得了24.38% (有效面积为0.0975 cm2)的光电转化效率。同时,有效面积为1.03cm2的反式PSCs的PCE也突破20%。

论文详情

作者等人基于SAM材料MeO-2PACz为HTL,制备了反式PSCs (PCE = 23.12%)。同时,以功能性分子巯基咪唑(2-MeIM)和巯基苯并咪唑(2-MeBIM)分别作为添加剂置于MeO-2PACz前驱体中,制备得到了基于含有添加剂的SAM为HTL的反式PSCs (PCE = 24.38%; 24.09%)。

图1表明,相较于参比HTL(SAMs)薄膜,含有添加剂的HTL(w/2-MeIM; w/2-MeBIM)展现出更好的电导率,更好的亲水性及更低的界面粗糙度。尤其是亲水性的显著提升,这种简便的添加剂策略极大的有利于高覆盖率PVK薄膜的制备,进而有助于大面积PSCs的制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A) SAMs分子(即MeO-2PACz)、2-巯基咪唑(2-MeIM)和2-巯基苯并咪唑(2-MeBIM)的分子结构和球棒模型。不同HTL薄膜的(B)电导率,(C)接触角和(D)表面粗糙度的差异。

结合理论计算及相关表征(图2),作者发现含有添加剂的SAM分子在吸附于ITO基底表后,更倾向于形成均匀度高的薄膜,即更均匀的吸附状态和更均匀的电势分布;同时,含添加剂的HTL呈现出更低的HOMO(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值。这表明添加剂的引入显著改善了HTL的性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A)不同薄膜界面的能级。(B)不同前驱体沉积在ITO表面后的最终吸附状态。(C)含和不含有添加剂的SAM前驱体在基底表面形成团簇的变化趋势。(D)不同HTL薄膜的KPFM。

为了更好的给出不同HTL基底生长的PVK薄膜底部晶粒形貌的差异,作者通过几乎无伤的工艺剥离了PVK薄膜。图3给出了不同基底制备的PVK薄膜的底部形貌和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基于含添加剂制备的PVK薄膜底部表现出更佳的晶粒质量,即更大的晶粒尺寸和更低的粗糙度。同时,含有添加剂的样品的截面图也呈现出更好的晶粒尺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A-C)不同HTL上钙钛矿膜顶表面和(D-F)底表面的SEM图像。(G-I)钙钛矿底表面AFM图像。 (J-L)不同样品的SEM截面图。

此外,如图4和图5可知,含有添加剂的薄膜呈现出更低的缺陷及更小的应力,进而使得器件性能得到显著提升。结合图1-5可知,相较于w/2-MeBIM,w/2-MeIM薄膜呈现出更高的电导率,更低的团簇形成率,更好的晶粒质量及更低的缺陷,因此,基于w/2-MeIM制备的PSCs具有最佳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A)钙钛矿薄膜在不同HTL上的PL和(B) TRPL谱。(C) 2-MeIM和2-MeBIM的静电势。(D-F)不同薄膜样品的TAS信号。(G-I)不同薄膜的GIXRD图。(J)相应参数随sin2φ的分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5.(A)最佳PSCs的J-V曲线。(B)不同PSCs的PCE统计,(C) EQE光谱,(D-F)稳态输出,(G) Voc随光强变化的曲线。(H)不同器件的SCLC法测试曲线。(1)大面积PSCs的J-V曲线。

小结

结合理论计算和相关表征,作者等人将器件性能的改善归因于以下几点: i)优化后的HTL具有更高的均匀性及更匹配的能带,这优化了底部区域的电荷传输特性。ii)基于目标HTL制备的PVK薄膜底部晶粒质量更高(更大的晶粒尺寸及更低的缺陷),且薄膜应力得到释放,这极大的提升了PVK薄膜质量。最终,他们展示了一种方便有效的策略来改善器件底部区域的性质,从而提高了反式PSCs的性能。

论文信息

Synchronous modulation of hole-selective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and buried interface for efficient invert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Yu Wang,1 Jingchuan Ye,1Jiaxing Song,2,* Jieying Cao,2 Peng Zhou,1 Xiao Xu,1 Qin Zhou,1 Guodong Li,1 Yibo Tu,1Liang Chu,1 Yue Zang,1 Xinxing Yin,2 Yingzhi Jin,2 Zhen Su,2 Lin Hu,2Zaifang Li, 2,* andWensheng Yan1,*

1 Institute of Carbon Neutrality and New Energy,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2China-Australia Institute for Advanced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College of Biological,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314001, China

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5, 101992, June 19, 2024. Published by Elsevier Inc.

https://doi.org/10.1016/j.xcrp.2024.101992

作者简介

王宇

现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进行相关工作研究,研究重点为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界面性能的改善。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mall、J. Power Sources、Cell Rep. Phys. Sci.、Chem. Commun.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 SCI 论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2项。

宋嘉兴

嘉兴大学,硕士生导师。201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博士学位。目前担任“长三角光伏与新能源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省级平台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的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近30篇,主持省部级和市厅级项目4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项。

李在房

嘉兴大学“南湖学者”特聘教授,欧盟“玛丽•居里学者”,瑞典国家创新局 VINNMER Fellow,嘉兴市创新领军人才;目前担任长三角光伏与新能源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省级平台常务副主任、嘉兴大学人事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钙钛矿/有机太阳能电池、高导 PEDOT:PSS 电极的制备及在电子器件和能源器件上的应用。迄今为止在 Energ. Environ. Sci.、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 等国际期刊上共发表 SCI 论文 90 多篇,他引 3700 余次,入选2021年英国皇家化学会(RSC)Top1%高被引中国作者。主持各类项目 20 余项,其中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 6 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10 余项,获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

严文生

严文生教授于2008年从南京大学物理系微电子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师从张荣院士),此后分别在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从事科学研究长达12年,具有丰富的国际化团队领导及管理经验。2021年全职加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任教,并创建校级碳中和新能源研究院。他曾获得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澳大利亚可持续能源部ARENA学者(全球性竞争,年度硅电池领域唯一入选者)、德国资深洪堡学者(全球性竞争,年度硅电池领域唯一入选者)、德国国家研究基金首席科学家、浙江省****专家、**特聘专家、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负责人等荣誉/人才称号。担任德国、德国-俄罗斯、欧盟等多个国际特邀项目评审专家、30多个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厦门大学讲座教授(2022-2025)。此外,也担任浙江省民盟省委会专委会副主任、浙江省长三角光伏与新能源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

作为召集人或核心人员,他多次组织国际性学术会议或分会场议题。研究专长包括光伏电池(晶硅、钙钛矿及高效叠层电池)、储能电池、光伏与储能一体化、智能光伏电力电网系统、微电子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制造及算法等。

在澳大利亚、德国工作期间,担任多项国家级光伏电池研发项目负责人。当前,承担着校企合作课题(1000万元)、中国创新挑战赛(宁波,500万元)、中国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10万元)等多个研发项目。

学术交流QQ群

知光谷光伏器件学术QQ群:641345719

钙钛矿产教融合交流@知光谷(微信群):需添加编辑微信

为加强科研合作,我们为海内外科研人员专门开通了钙钛矿科创合作专业科研交流微信群。加微信群方式:添加编辑微信pvalley2024、pvalley2019,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无备注请恕不通过),由编辑审核后邀请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