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松

山西唯一存款超万亿规模的金融机构——山西农村商业联合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农商银行),迎来新任党委书记。据官网信息显示,5月14日,山西农商行党委书记任凯与临汾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延峰一行,就深化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事项进行会谈。

这意味着原山西银行首任行长任凯,已经正式履新这家农商银行。在当前各地农商行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之际,任凯也将在这些领域进行布局和发力。

存款破万亿的骄人业绩

据悉,山西农商联合银行是在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基础上组建的,是全国首批采取“上参下”模式改制的农商联合银行。

此前已历经几轮改革。从2005年开始,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发起以股份合作制为模式的县(市、区)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体制改革,并开始筹建农村合作银行。截至2010年8月,山西全省110家县(市、区)农村信用社取消“二级法人结构”,完成统一法人改革。

2010年开始,山西全省农村信用社发起以股份制为模式的农村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在推进改革特别是高风险机构化险重组过程中,山西省联社按照“政府主导、监管引领、省社推动、机构努力、市场运作”五位一体的总体要求,组织全省农村信用社引投资、引战略、引机制,使全省农村信用社化险改制走在全国前列。

笔者梳理后发现,以位于临汾市的尧都农商银行于2010年挂牌开业为标志,山西全省108家县(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中,已有101家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十年后的2021年,山西省联社启动新一轮改革。至2023年11月,山西省联社经过改革正式更名为山西农商联合银行。

从目前的运作情况来看,各地省联社改革有多类模式,其中包括“上参下”(自上而下控股)以及“下参上”(自下而上控股)等。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采用了“下参上”的股权模式,由浙江省内法人农信机构入股组成。山西则采取农信社股权“上参下”模式,由省联社向市县农信机构逐级参股。

新组建的山西农村商业联合银行结合全省农信改革化险计划,对基层法人机构按照“机构自愿、分步参股”进行投资,形成规范化、市场化、法治化、企业化、一体化的风险防御联合体。

改革后的山西农商银行,依据山西省政府授权,对辖内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履行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

截至2024年3月末,山西农商联合银行资产总额18781.7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3808.9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685.96亿元,并且是山西省服务覆盖面最广、业务规模最大、从业人员最多的金融机构。目前,该行共有11家市级机构、108家县级机构、3005个营业网点。

山西银行原行长任凯履新掌印

任凯出生于1972年3月,原任山西银行行长。公开资料显示,任凯是山西晋城人,大学学历,经济学硕士。其曾任山西省转型综改办副主任,山西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转型综改办)副主任,山西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吕梁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2021年12月,任凯被山西省政府提名为山西银行董事、副董事长、行长人选,2022年3月获批正式出任山西银行首任行长。

山西银行是当地的一家城商行,2021年4月挂牌开业。该行由山西省财政厅履行出资人职责,以原大同银行、长治银行、晋城银行、晋中银行、阳泉市商业银行为基础,通过新设合并方式设立,是省属金融国有企业。截至去年底,山西银行注册资本258.94亿元,资产规模超过3500亿。其营业网点307家,遍布山西全省10个地市、23个区、36个县,搭建了连接东西、横跨南北的省域内金融服务网络。

笔者注意到,山西银行去年聚焦全省转型综改、能源革命两大任务,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强化金融支撑,全年一般贷款累计投放778.53 亿元,贷款利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6个BP。

在服务普惠小微企业方面,山西银行破解小微企业担保能力不足短板,银担业务合作入选2023年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同时,在绿色金融上以转型项目拓展绿色金融,至去年底,绿色信贷余额55.55亿元,增幅67.82%。

今年3月份,山西银行再次收到山西省财政厅的书面感谢信,凸显出山西省财政厅对该行在地方政府债券承销工作方面的认可。

数据显示,山西银行成立三年多来,总计投标规模947.74亿元,中标总金额142.73亿元,曾连续两年被评为“山西省政府债券优秀承销机构”,也是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省级法人金融机构。在山西省财政厅今年组建的“2024—2026年山西省政府债券承销团”中,山西银行获批为“副主承销商”成员。

从任凯担任山西银行首任行长算起,迄今已经有两年时间。此次履职,他将在山西农商银行开启新的职业生涯。

银行改革、化险、发展成为关注焦点

提起农商银行,许多人认为相较于其他银行“体量偏小”。其实不然。经由上一轮改革成立省级联社之后,各地省联社或农商行的业务体量,在当地金融机构的占比已不可小觑。

以山西而言,该省三家主要银行中,山西银行去年底资产规模超过3500亿元;即使是已经登陆港交所的晋商银行,资产规模也仅为3613亿元。相较之下,山西农商银行规模则是上述两家城商行的数倍。官网披露,截至今年一季度,山西农商银行全系统资产总额已达18781.7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高达13808.97亿元,是山西唯一的存款万亿级金融机构。

不过,在整体规模可观的B面,是随着银行业竞争加剧,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处境并不轻松。

一个证券研究团队的知名专家指出,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在内的中小银行,主要在区域内展业,分支机构普遍覆盖城区、县域等金融服务空白领域或薄弱区域。这些中小银行在此积累了人缘及地缘优势,但个别中小银行因公司治理薄弱、业务经营粗放等问题暴露风险。

另一方面,2020年后银行业整体息差下行,主要与LPR多次下调、实体企业和居民端信贷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存款定期化趋势有关。尤其是2022年至今,一年期和五年期LPR合计分别下调了35bp和下调70bp,拖累行业息差加速下行。这其中,农商行息差下行幅度明显更大,在一定程度上或与大行在小微领域发力有关。

多重因素之下,部分农商行等农合机构的相关风险也不容忽视。

据了解,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披露,2023年第二季度,央行对436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央行金融机构评级(以下简称央行评级),其中包括银行机构3992家、非银机构372家。在3992家参评银行中,包含24家主要银行及3968家中小银行,评级结果按风险由低到高划分为11级。该报告指出,分机构类型看,大型银行评级结果较好,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存在一定风险。其中,农合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高风险银行数量分别为191家和132家,资产规模占参评银行的0.84%。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随着监管部门对农信社等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的重视和推进,浙江、辽宁、山西等地农商银行已陆续成立,其他多地也在加快改革进程。与此同时,除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外,各地农商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化险、发展,也是值得密切关注的焦点。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城市经济”所有,经允许后方可转载,并在文首注明来源、作者,文末附上“城市经济”二维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